提到蘇州昆山,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電子信息、出口加工等制造業。然而,“國際咖啡產業之都”的稱號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今年5月,昆山市發布《昆山打造國際咖啡產業之都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打造千億級的咖啡產業。事實上,“國際咖都”并非是昆山自己提出的目標,而是全球最權威的咖啡品鑒組織之一——國際咖啡品鑒者協會授予的。
對于這個頭銜,昆山也實至名歸。目前,昆山已建成國內最大的咖啡豆烘焙生產基地,擁有全國60%的咖啡生豆烘焙量和超過六成的生豆進口量,聚集了星巴克、瑞幸等40余家頭部企業,形成集貿易分撥、平臺交易、研發烘焙、品牌銷售、咖啡設備于一體的千億級全產業鏈生態。
昆山不是咖啡豆的原產地,也不是傳統意義的咖啡主消費區,發展咖啡產業的時間并不長。短短幾年時間,昆山咖啡產業究竟是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
無中生有的秘訣
昆山咖啡產業是無中生有的典型。從歷史上看,昆山并沒有什么“咖啡基因”,甚至還曾鬧出過笑話。
1986年春節,昆山開發區一家企業為了招待來自挪威的工程師,專門跑上海買回來咖啡,但是當地服務人員從沒有接觸過咖啡,直接用臉盆盛了咖啡端上來,令外方人員錯愕不已。彼時的昆山,對咖啡這個“洋飲料”知之甚少。“用臉盆沖咖啡”因此成為昆山人的一個梗。
2003年,江蘇第一家星巴克門店在昆山開張。此后,咖啡館在昆山如雨后春筍般地興起,目前已有500多家,密度堪比上海核心區域。但咖啡館屬于餐飲業,不是咖啡產業。昆山咖啡館多,只是因為當地外資企業多,有消費市場而已。
昆山咖啡產業的起步,源于2017年億政咖啡落地昆山,是當地引進的第一家咖啡企業,投資總額5000萬美元,為肯德基、Costa等國際知名餐飲連鎖集團提供咖啡、茶等相關配套產品。該企業隸屬于路易斯國際公司,是咖啡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主要從事咖啡豆深加工。其看中的是,昆山地處長三角這個龐大咖啡消費市場的區位優勢,以及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完備的產業體系和便利的貿易流通環境。
此后幾年,路易斯國際在昆山先后設立了億政、真金、鉑金、億升4個產業化項目,昆山也逐漸在“咖啡圈”聲名漸起。
接觸咖啡企業后,有著敏銳商業嗅覺的昆山人,從企業身上看到了日漸龐大的市場需求,開始關注這個高端食品產業中的細分賽道,并且把它研究得很透徹。
咖啡與可可、茶并稱為世界三大飲料。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咖啡文化的傳播,咖啡逐漸成為我國主打飲品之一。2017年以來,中國咖啡產業市場規模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現磨咖啡市場年均增速保持在33.2%,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2024中國城市咖啡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全國人均年消費的咖啡是16.74杯,咖啡產業的規模已經達到了2654億元,今年預計大幅增至3133億元。同時,中國擁有近5萬家咖啡店,比美國還多1萬家。
發現咖啡產業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后,昆山便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產業布局,恰好趕在了產業爆發之前。搶先一步、提前布局,產業發展自然占據先機、一路領先。精準把握行業“風口”,并在“風口”到來之前搶先布局,這是昆山咖啡產業無中生有的重要秘訣。
“缺什么招什么”
招商是產業發展的“不二法門”,也是昆山能成為“中國第一縣”的看家本領。昆山人曾以“拆筆記本電腦”的招商策略聞名,這種“缺什么招什么”的思維模式,造就了超700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其經驗同樣適用于咖啡產業鏈的打造。
確定發展咖啡產業后,昆山人主動出擊,成立了綜保區招商團隊。為了和客商有話可聊、更加專業,招商團隊“惡補”起了咖啡知識。廣泛拜訪咖啡業內企業、從業者,面對面推介園區、推進項目,介紹昆山造咖啡的區位、產業優勢,展示昆山的實力和誠意,尋找合作的可能性。
補全產業鏈、穩固產業生態是招商的首要任務。一個完整的咖啡產業鏈條,從咖啡豆的進出口貿易開始,包括專業烘焙,到咖啡機器設備的制造與品牌銷售等關鍵環節。在招商中,昆山人發現只要咖啡生豆在哪里,咖啡產業鏈就會聚集到哪里,這是形成完整產業鏈的關鍵節點。
由于咖啡豆大多為國外進口,昆山“背靠上海借東風”的優勢再次凸顯。昆山距離上海洋山港和外高橋僅有兩個小時車程,它們是咖啡生豆進口到中國重要的港口。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咖啡生豆進口數量維持高速增長,全年總進口量達到18萬噸。僅昆山一城,就占據其中近60%。
生豆對溫度、濕度等儲存環境都有嚴苛的要求。要保障咖啡的品質,生豆的儲存至關重要。當時,很多地方都不敢投資建設生豆倉。昆山在回購了兩家產能相對落后企業的結余土地后,硬是從幾乎飽和的空間里,建成了一個5萬平方米,能同時儲存5萬噸的全國最大的專業咖啡生豆倉。而且是政府自己建,充分體現昆山人敢想、敢干的魄力。
昆山的亞太咖啡生豆分撥中心,匯聚了全球優質咖啡豆,大部分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料不出昆山就能買到。產業鏈企業因此紛至沓來,產業鏈條快速成形。
昆山咖啡產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即使沒有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也能發展新興產業。只要能在產業快速發展期抓住機遇,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就能“從無到有”推動產業迅速發展壯大。
“引進一個、帶動一串”
作為產業集群的“引擎”和“磁石”,龍頭企業對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壯大具有重要作用。在產業發展之初,昆山就把目光瞄著咖啡產業的龍頭企業。尤其是星巴克和瑞幸咖啡的落戶,為昆山咖啡產業騰飛插上了翅膀。
2019年前后,星巴克擬在中國設立工廠。當時委托了上海的第三方咨詢公司,在全國眾多開發區中篩選合適的選址。昆山開發區得到信息后密切配合,提供了詳盡的實地考察資料,包括土地成本、生產經營費用以及與職工利益相關問題的資料。同時,昆山海關與經濟、稅務、行政審批等部門也攜手合作,高效精準地回答了企業方的各種疑問,為其投資提供了有力的參考。
為吸引星巴克的到來,昆山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由于文化背景和用章制度等方面的差異,昆山相關部門不得不為各項工作提前做好準備,以確保一切都能順利進行。
2019年9月,星巴克團隊首次踏足昆山開發區,經過八輪細致的考察和談判后,最終決定在這里落戶。經過一年的籌備,星巴克終于在2020年3月正式簽約,落戶在昆山開發區高端食品產業園內,投資2.2億美元,打造占地120畝的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
這是星巴克在美國以外的最大產能工廠,由咖啡烘焙工廠、整合物流中心、體驗中心三大核心主體組成,涵蓋咖啡豆進口、烘焙、包裝、儲存、物流等功能,補齊了星巴克在中國從生豆到咖啡垂直產業鏈上的最后一環。
“星巴克來了”這一事件在當時一石激起千層浪,為昆山咖啡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背書”。緊接著,瑞幸咖啡等本土巨頭接踵而至。2022年,瑞幸投資1.2億美元在昆山設立烘焙基地,年產能3萬噸,是國內目前產能最大的咖啡烘焙加工廠。
得益于昆山一流的營商環境和高效的政務服務,瑞幸咖啡從開工建設到開業投產僅用了16個月,提前了近一年的時間。“昆山速度”也是吸引企業投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個是全球500強的行業巨頭,一個是國內咖啡連鎖市場最大的品牌,在星巴克和瑞幸這兩只“頭雁效應”引領下,越南的中原咖啡、日本的三井物產和瑞士的蘇可菲納等30多家咖啡頭部企業抱團在昆山落戶,形成了“引進一個、帶動一串”的強大裂變效應。
內部小生態與國際大生態
營造產業生態,是產業鏈向產業集群進階的重要“階梯”。由于咖啡產業國際化程度較高,其產業生態應當包括內部小生態與國際大生態。
從內部小生態來看,目前昆山在咖啡生豆貿易、研發烘焙上的體量很大,但是產業鏈的深度和廣度還需要拓寬,比如在咖啡設備生產、咖啡包裝等方面進一步對接國內外優質資源。未來,還要拓展咖啡產業的衍生領域,如食品包裝、紀念品以及金融等。
同時,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爭奪產業話語權。技術標準層面,昆山發布全國第一部《咖啡生豆恒溫恒濕庫操作規范》,從源頭引領和規范產業發展。建立咖啡豆價格體系,爭奪全球定價權。昆山搭建了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平臺,實現咖啡產業跨境貿易、供應鏈、金融服務、政務信息平臺多元整合,為咖啡生豆貿易商打造一個集交易、展示、競拍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國專業化服務平臺,助力形成咖啡交易“昆山指數”。
另外,咖啡文化對產業生態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昆山打造國際咖啡產業之都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明確提出,構建“咖啡+”文化品牌矩陣的戰略目標。通過將咖啡產業與文化、旅游、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具有昆山特色的“咖啡 +”品牌,建設全國首家咖啡文化博物館,將產業優勢轉化為文化軟實力。
打造國際大生態,則是要通過開放發展,鏈接全球資源。從2022年開始,昆山每年舉辦國際咖啡產業展覽會。今年5月舉辦的展覽會,吸引了全球17個生豆主產區、十大國際展團、500余家展商,已成為全球咖啡貿易與技術交流重要平臺。
昆山通過深化“一帶一路”合作,建立覆蓋24個國家和地區的咖啡生豆供應鏈網絡。其中,依托與埃塞俄比亞的友好城市關系,推動非洲咖啡豆進入中國;與巴西、哥倫比亞等主產區簽約,優化全球采購體系。
未來,隨著千億級“買全球、賣全球”咖啡產業集群的建設,其整合全球資源、引領產業升級的能力將進一步加強,昆山或將真正成為首屈一指的“國際咖都”。
(作者系蘇州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