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召開,提出了“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七方面重點任務。其中,“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居于首位。
城市體系是一個有機網絡系統,由不同規模等級、差異化功能分工的城市構成,是在國土空間和區域大尺度上的謀篇布局。在這個“局”中,既有城市群、都市圈,也有眾多中等城市,還有縣城建設、城鄉融合等。
優化城市體系是一個動態過程。從階段性特征看,到2024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7%,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城市建設已經進入“塑形”的關鍵階段,亟須抓住這一重要窗口期。
怎樣做好這項城市發展的首位工作?深入城市體系內在結構進行分析,需要做好四個關鍵字。
首先是頭部城市做“優”。城市體系是一個立體化的層級結構,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深圳等體量大的“第一梯隊”,要破解傳統發展慣性帶來的“大城市病”,在城市更新中實現產業支撐、基層治理、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全面優化,為全國城市發展樹標桿、做示范。
其次是腰部城市要“壯”。經濟體量處在第二、第三梯隊的大城市,組成了中國城市體系的腰部,發揮著連上接下的關鍵作用。如果把立體化城市體系比作一個運動體,腰部城市壯不壯,直接決定著整個體系的勁頭足不足。因此,“萬億城市”的中間梯隊、各省域副中心城市,都要做大體量、強壯體質、鍛煉體能,才能為優化城市體系作出更多貢獻。
第三是底部城市做“特”。城市體系優化的一個重點是縣城建設,這是穩住城鎮化的基本盤。
中央強調分類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是對城市體系優化的深刻把握,也是推動縣城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科學決策。“分類推進”突出強調了縣城發展的高度差異化,東部沿海的經濟千億縣,與西部地區的生態保護縣,是不同的前進道路。再放大到全國1800多個縣城,必然是因地制宜、靈活確定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全國的縣城。
最后是城市圈群做“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增加了“組團式、網絡化”表述,是對城市發展格局和形態更為具體、形象的描述。從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看,都會經歷三個階段:先是周邊資源向中心城市集聚,支撐中心城市越做越大;然后是中心大城市的功能、產業向周邊中小城市擴散;再是中心大城市與周邊城市雙向互動,逐步建立起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平衡,形成相互嵌套的體系。這種狀態形成后,就將進入城市群、都市圈發展的最優形態。截至2025年6月,國家批復的17個都市圈,都被賦予了這種優化發展的責任。
一個現代化城市體系,是等級規模合理、空間分布協調、功能分工差異、公共服務均衡、互聯互通順暢的網絡整體。在這樣的城市體系中建設起來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將充分體現“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