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清晨已有一絲涼意,位于合肥包河經開區的安徽葦渡科技有限公司里,公司發展負責人奚星捷聊起不久前交付智利的一批純電重卡訂單,語氣平靜卻帶著自豪。
該公司研發生產的新能源重卡。人民網記者 呂歡歡攝這批車不簡單,在總重49噸滿載的情況下,能跑出670公里的續航,而他們正在研發的第二代車型,目標是突破800公里。
作為國內首家面向美國、歐洲、澳洲、新西蘭等地,提供純正向研發的新能源智能重卡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葦渡科技自主掌握核心科技,目前已經和多家物流企業合作測試。
“企業落地合肥,很重要的一點是看中了這里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布局。”奚星捷的這句話,點出了葦渡科技選擇合肥的關鍵。
一年來,該企業在業務和發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截至目前企業已經在全球17個國家登陸了新能源重卡,同時也在重點打造跨境物流線路。
該款新能源重卡內部空間。人民網記者 呂歡歡攝然而,車子造得好,只是第一步。尤其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安全性、可靠性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是企業必須跨過的門檻,這背后離不開嚴苛的檢測體系作為支撐。
近年來,在后市場領域,合肥提出全開放、全無人、規模化、商業化、融合化的模式,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1326公里。
在肥西縣,招商局檢測車輛技術(合肥)有限公司的一期項目在今年7月剛剛投入運營。走進這里,能直觀感受到什么是“高標準”。
在電池振動試驗室,工程師們正對一塊電池包進行長達39小時的連續測試。這套系統模擬的是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24萬公里內可能遇到的最嚴酷振動考驗。
用他們的話說,這是用39小時模擬10年的坎坷路途。只有通過這樣考驗的電池,才能確保消費者日常使用的安全可靠。
試驗室里正進行電池包連續測試工作。人民網記者 呂歡歡攝公司負責人石來華介紹,他們還同步建設了新能源試驗室、火災安全試驗室、智能網聯試驗室等八個綜合試驗室,具備車輛安全性、可靠性、電磁兼容等全項法規檢測能力。“落地合肥后,可以就近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研發及認證檢測服務,幫助企業降低自建試驗室成本,加快產品研發與市場投放速度。”
這話不假。過去,華東地區的車企要做一些高標準的檢測,往往需要跑到外地,時間成本、運輸成本都不低。招商車研合肥公司的落戶,有效彌補了安徽汽車產業鏈在檢測環節的“短板”。用行業內部的話說,這讓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更完整了。
在合肥,一輛新能源車,從研發、生產到最終駛入市場,需要經歷無數環節。既有像葦渡科技這樣在前沿攻堅的整車企業,也需要像招商車研這樣在后方提供堅實技術支撐的服務平臺,它們共同構成了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底座。
電磁兼容試驗室里正對車輛進行測試。人民網記者 呂歡歡攝如今再看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確實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里有江淮、比亞迪、蔚來、大眾、長安、安凱六家整車企業,實現了多種造車形式的“全滿貫”。
同時,還聚集了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巨一科技等一批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吸引了奧托立夫、均勝電子、福耀玻璃等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落戶,形成日益完善的產業鏈生態。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37.6萬輛,同比增長84.5%,在地產量居全國第一。數字背后,是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和競爭力的持續增強。
奚星捷在聊到未來時表示,隨著產業鏈越來越完善,他們對在合肥的發展更有信心。而石來華則著眼于更宏觀的層面,他希望企業不僅能服務好客戶,還能為政府制定汽車產業政策、行業標準提供專業建議,助力安徽從“汽車大省”向“汽車強省”跨越。
當然,產業的進步,最終要落到市場的認可和消費者的體驗上。當合肥造的新能源汽車,無論是乘用車還是重卡,能夠憑借過硬的質量和技術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時,這座城市的創新基因與扎實的產業布局,正釋放出越來越強的能量。
而這,或許正是合肥不斷向前邁進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