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的陶辛鎮,接天蓮葉間清香裊裊,如畫鄉野中,黨旗在鄉村振興路上高高飄揚。該鎮堅持將黨建引領作為推動各項工作的“紅色引擎”,通過黨員示范、組織賦能、機制創新,有效激發了基層治理新活力,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新圖景。
一、筑牢堡壘,鍛造鄉村振興“先鋒隊”
陶辛鎮始終將建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作為首要任務。通過構建“三維賦能”黨員教育體系,打造“云端+實景”雙軌矩陣,依托遠程教育站點和“學習強國”等平臺,將黨的創新理論和農技知識直達田間地頭。實施“頭雁領航”和“雛雁計劃”,從致富能手、返鄉青年、退役軍人中優選人才,建立126人的人才儲備庫,鍛造了一支“會管理、使用、維護、排障”的“四會”型骨干隊伍。退役軍人高超便是典型,他創辦家庭農場,應用新技術、探索新模式,榮獲“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和“蕪湖市最美退役軍人”稱號,成為帶領鄉親致富的“排頭兵”。
二、示范帶動,描繪人居環境“新畫卷”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陶辛鎮以“點線面”結合思路,掀起人居環境整治熱潮。通過制定專項方案、網格化管理壓實責任,黨建引領帶動全民參與,全面清理衛生死角,完善垃圾收運體系。建立季度互查機制促整改提升,推動環境從“全域整治”向“長效管護”深化,切實提升村民幸福感。夫子闕社區強化宣傳引導與長效管理,通過入戶宣傳、完善村規民約及成立監督小組鞏固整治成果。四門村聚焦難點精準治理,拆除違建、硬化道路、綠化美化,并創新“網格管理+村民共治”機制。沙墩村突出黨建引領與水鄉特色,黨員干部帶頭清理,構建生態水循環體系,打造“水美鄉村”,實現了從“凈起來”到“綠起來”再到“美起來”的華彩蛻變。
三、賦能產業,激活強村富民“一盤棋”
黨建引領產業興。胡灣村通過“聯戶聯情”機制,推動黨員下沉網格,在產業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新農人汪駿依托電商賦能,打造“水韻辛蓮”品牌,通過直播帶貨年銷500萬元,帶動50余戶農戶人均增收2萬元,構建“訂單農業+數字種植”新模式。奚之強、奚超超創新利用蓮蓬殼培育“蓮子菇”,建成20畝基地日產4500斤,并計劃將菌渣轉化為有機肥,形成循環農業閉環。海歸姚郁文盤活50余套閑置農房,以自媒體引流運營“荷塘月色”民宿,帶動就業200余人,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
四、治理增效,巧解基層善治“方程式”
黨建引領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倪家村紀檢委員對土地復墾項目實行全程嵌入式監督,確保政策透明、操作規范、補償到位,實現了“零上訪”“零隔閡”。胡灣村構建起“村黨委—黨支部—片黨小組—網格員”精密治理網,黨員固定聯系10-15戶村民,今年以來累計代辦事項200余件,化解矛盾20余起,做到了“服務零距離、問題快處置”。倪家村黨委還牽頭成立“黨員暖心志愿服務隊”,對獨居老人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每周上門探望,織密了鄉村溫情“關愛網”。
五、共建共享,奏響鄉風文明“和諧曲”
黨建引領匯聚了共建共享的強大合力。蘆中村運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在黨員群眾的共同參與和監督下,將“煩心路”變成了“舒心路”“振興路”。新塘村在港溝治理中,村“兩委”干部帶頭,發動村民共治,清理垃圾、優化生態,構建起“水暢、岸綠、景美”的生態水系。志愿服務積分兌換制度激發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政策宣傳的熱情,推動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形成,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紅色動力,走出了一條具有陶辛特色的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之路。(作者:韓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