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中國芯片產業版圖的一個省,正在崛起!
今年上半年,甘肅省集成電路產量達到431.1億塊,增長18.53%,把老牌電子大省廣東擠到了第三。
幾年前,很多人提到芯片生產,想到的多是江浙滬、珠三角——那里有頂尖的產業鏈、充足的人才和密集的企業。
但誰能想到,地處西北的甘肅,會在2025年上半年,逆襲成全國第二。
甘肅憑什么?我們先從全國芯片產業版圖說起。
三大核心區集聚發展
8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規模以上集成電路制造、電子專用材料制造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6.9%和21.7%。
集成電路產業鏈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由上游支撐環節(半導體IP、EDA工具、材料、設備)、中游制造環節(設計、制造、封測)和下游應用環節(通信、汽車電子、AI等)構成。
目前,全國集成電路產業已初步形成三大核心區域聚集發展的格局,即聚集國內頂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環渤海地區,全產業鏈布局的長三角地區、國內集成電路主要消費地的珠三角地區。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今年上半年,有6個省市的集成電路產量超過100億塊,與去年同期持平。
排在第六位的北京,產量同比增長17.4%至142.9億塊。環渤海地區已基本形成從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到設備、材料的較為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擁有北方華創、寒武紀、兆易創新、龍芯中科、華大九天、地平線、摩爾線程、集創北方等知名企業,在芯片設計、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端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浙江排名第五,上半年產量163.3億塊,同比增長20.25%。全省以杭州、寧波、紹興和嘉興為中心,形成了環杭州灣集成電路核心產業集聚區,代表性企業有士蘭微、立昂微、矽力杰等,在功率半導體和模擬芯片領域形成獨特優勢。
上海以187.9億塊產量位列第四,同比增長13.95%。上海的集成電路產業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末成立的上海半導體廠,這是國內最早從事半導體器件研制和生產的專業工廠之一。上海還見證了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集成電路企業,第一家集成電路上市公司的誕生。
作為上海市重點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上海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去年首次突破3900億元,約占全國25%;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20%。全市聚集1200多家企業,匯聚全國約40%專業人才。
今年上半年,廣東位居第三位,產量同比增長8.19%至416億塊。全省初步構建起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帶動佛山、東莞等地協同發展的“3+N”產業格局,粵芯、增芯、芯粵能、鴻翼芯、全志科技、天域半導體等一批重點企業“拔節”而起,在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領域積累明顯優勢。
江蘇穩居榜首,上半年集成電路產量達到750.8億塊,同比增長18.58%,占全國總產量超過三成。全省已形成從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到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臺積電南京廠、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SK海力士、高通、英飛凌等龍頭企業在這里扎根發展,還誕生出通富微電、長電科技、華潤微、盛合晶微、晶瞻半導體等本土企業。
根據CINNO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半導體產業總投資額為4550億元,江蘇以20.7%的占比成為半導體投資的核心集聚區。
甘肅省天水華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集成電路封裝生產線(資料圖)
02
甘肅逆襲,憑什么?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今年上半年,甘肅上升至第二位,產量達到431.1億塊,同比上漲18.53%。
更讓人意外的是,甘肅天水一個地級市的芯片產量,就占了全省的96%,單挑深圳拿下了全國城市第一。
首先是有龍頭企業帶動。這個“故事新編”還要追溯到1969年,當時的國務院第四機械工業部(四機部)在這里建了兩家廠:永紅器材廠(749廠)和天光集成電路廠(871廠),都在西北的大山里,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生產電路板,給火箭和衛星“裝心臟”。
幾十年過去,當年的軍工小廠長成了巨頭。永紅廠改制為華天科技,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如今,已是全球第六、全國第三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企業。2022年,華天封裝了419億塊芯片,占甘肅全省產量的77.6%。華天雖然已把工廠開到西安、昆山、南京,但根還在甘肅。
另一家是天光半導體,專攻“卡脖子”技術,神舟飛船、北斗衛星、東風導彈都用它的芯片。它建成國內第一條4英寸晶圓生產線,解決了數十項技術封鎖。
再從先天條件來看,氣候成了“秘密武器”。甘肅省干旱少雨的氣候條件,形成強光照、大溫差、低濕度環境,完美契合半導體生產對溫濕度的嚴苛要求。
第三是豐富的資源要素和電力支撐。甘肅的石英砂(半導體最起始原料)已探明儲量約4900萬噸,遠景儲量約1億噸。綠電資源充沛,疊加富煤低價優勢,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多重優勢讓甘肅成為我國重要的芯片生產基地,形成了以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為核心的產業體系,擁有甘肅省集成電路工程研究中心、蘭州大學兩大科研機構,以及華天科技、天光半導體、華洋電子等本土企業。
在蘭州,有媒體記者走進一家封裝測試廠,偌大的車間里,穿著無塵服的工人像在指揮一支沉默的樂隊,機械臂、測試臺、芯片傳送線按照精密的節奏運轉。該企業負責人說:“以前我們總覺得芯片制造是沿海城市的事,現在全國客戶都找上門來?!?
這份底氣,不僅來自本土的華天科技、天光半導體等企業的崛起,也來自甘肅在全國產業版圖中的新位置。
曾有人總結說,甘肅的氣候條件,不必花費巨資調節生產環境;原料近在咫尺,運輸和采購成本大幅降低;加上政策扶持、科研機構配合,這些都讓甘肅在芯片產業的競爭中越跑越快。
03
甘肅的“故事新編”不是孤立的
同樣是在西北地區的陜西省,當年憑借西安電子科大、西北工大等高校資源,把芯片產業鏈當成“玉米地”精耕細作,缺什么補什么,斷什么延什么,硬是把產業規模迅速提升。今年上半年,陜西省的集成電路產量位居全國第十位。
實際上,整個西北都在聯動。寧夏把單晶硅產能做到全國25%,中欣晶圓量產12英寸硅片,年產量240萬片。西安的三星半導體工廠,存儲芯片占全球產能15%。
所以說,甘肅的今天,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也是中國芯片版圖多元化的縮影。
如果再從西北望向西南地區,同樣的產業故事也在上演中。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在集成電路產量前十位省份中,還有西南地區的四川、重慶。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以73億片位居第七,重慶以52億片位居第八,尤其是重慶,增長了72.49%。按照這樣兩位數的強勁增長,第四個集聚區將在成渝地區逐步壯大,并能與東部三大核心增長極“掰一掰手腕”。
根據最新發布的7月份數據,廣東省產量達到80.32億片,反超了甘肅的78.77億片;但在累計產量上,甘肅以509.89億片,仍然高于廣東省的505.57億片,還是位居全國第二。
從長時段來看,不管甘肅能否穩住全國第二的位置,這個成績足以載入2025年中國芯片產業大事記。
放在全國產業體系中來看,更值得關注的是,未來這樣的“黑馬”會不會更多出現——或許下一次,不是在西北,而是在更意想不到的角落。
這樣的變化,讓人既驚訝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