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是人工智能的“感覺器官”。隨著AI時代快速到來,對智能傳感器的需求日益凸顯。但智能傳感器行業技術門檻高、投資規模大,是少數發達地區或大城市才能“玩得動”的產業。而安徽蚌埠作為“后起之秀”,其產業崛起之路值得探究。
自2021年以來,蚌埠智能傳感器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目前已聚集200余家相關企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涵蓋從晶圓制造到終端應用的各個環節。“中國傳感谷”成功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MEMS特色產業園區。
蚌埠智能傳感器產業是如何異軍突起的?
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城市,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蚌埠市就是中國三大傳感器研發制造基地之一。
坐落在蚌埠的安徽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中高端MEMS技術與產品頭部企業,不僅擁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6/8英寸體硅MEMS微系統工藝平臺,還自主研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4套工藝技術體系,系統解決了MEMS制造領域技術短板,先后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項、發明專利400余件。這讓蚌埠長期以來都是國內領先的傳感器技術創新策源地。
強勁的科創能力是蚌埠的先天優勢,但科技成果需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推動產業與城市發展。為將技術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2021年,在安徽省支持下,蚌埠市啟動建設“中國傳感谷”,推動智能傳感器產業集聚發展。
蚌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把智能傳感器產業作為全市重點打造的六大產業集群之一,舉全市之力推動其發展。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蚌埠市制定了“一谷三園多點”總體布局,在產業核心區域匯聚龍頭企業與創新資源,由各園區分別承擔不同功能,并在全市范圍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業互補、協同發展的格局。
“一谷”即中國傳感谷;“三園”即MEMS核心器件產業園、科技孵化園、中央創新產業園,總占地面積2100余畝;“多點”即各縣區結合實際聯動發展智能傳感上下游產業,形成全市統籌、縣區聯動、協同發力的首位產業強勁發展態勢。
一流研發能力是驅動產業發展的“引擎”。蚌埠市按照“一個科研院所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一個駐蚌高校共建一個產業園區、每個企業都擁有一個核心技術支撐”的發展思路,強化與大院大所、駐蚌高校院所人才共同引育、區域協同創新、成果就地轉化等體制機制。
蚌埠市政府與西安交通大學、北方微電子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精密微納制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長三角(蚌埠)產教融合協同中心;安徽省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產業創新研究院獲批成立;蘭州大學與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磁傳感聯合實驗室”……蚌埠圍繞智能傳感關鍵技術核心已成功申報創建創新平臺39個,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6個,這些創新平臺推動優質科研資源導入蚌埠,賦能傳感器企業發展。
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對科技成果產業化至關重要。蚌埠市與北方微電子研究院合作共建了傳感谷公共服務平臺及示范線項目,建設了力傳感器工藝線、溫濕聲類傳感器工藝線、高溫共燒陶瓷工藝線及傳感器檢驗試驗平臺等9條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以滿足各種類型的智能傳感器發展需求。
企業是產業發展的核心主體。蚌埠市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智能汽車、人形機器人及腦機接口等需求牽引下,充分發揮北方微電子研究院這一國內中高端MEMS技術與產品頭部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推進創新鏈、產業鏈、生態鏈深度融合,努力聚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在一系列有力措施下,短短幾年時間,蚌埠市智能傳感器產業就初具規模,實現了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轉變。
從“營商”到“贏商”
一邊是廠房建設收尾,一邊是訂單紛至沓來,位于“中國傳感谷的”安徽華鑫微納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正上演智能傳感器產業的“蚌埠速度”。
作為國內領先的8英寸MEMS晶圓代工企業,華鑫微納在蚌埠投資50億元,建設全國首條8英寸MEMS晶圓全自動生產線、全國首條工藝設備配套齊全的壓電MEMS量產線,以及國內MEMS晶圓產出最大(3萬片/月)的生產線。
“目前,企業累計與50家客戶達成合作意向,簽訂流片需求合計21萬片,累計簽訂合同1.2億元,另有3萬余片晶圓合同正在洽談中,將有效支撐2025年1萬片達產。”華鑫微納有關負責人說。
MEMS芯片是智能傳感器的核心部件,華鑫微納達產后將成為國家MEMS智能傳感器行業的中堅力量,為整個產業鏈安全提供有力支撐。蚌埠也成為安徽唯一、全國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集成電路及MEMS晶圓生產線的城市。
同時,作為“鏈主”企業,華鑫微納的集聚效應顯著,將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聚集,引領產業集群向規模化、高端化發展。
“項目建設過程非常順利,這主要得益于蚌埠市各級政府和各部門的關心幫助。”華鑫微納在入駐時,市、區就已經在傳感谷建設了大宗氣站、廢水處理、電站等基礎設施,這讓企業能夠快速進入建設生產階段。
好的營商環境才能吸引企業紛至沓來。為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蚌埠市委牽頭召開傳感器領域“親清有約”民營企業家懇談會,面對面傾聽企業家訴求和意見建議,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市政府每月召開智能傳感器產業推進會,形成任務清單,堅持“清單+閉環”助推中國傳感谷發展。同時成立智能傳感器產業專班,由市領導牽頭調度,定期協調解決園區建設發展中的各類問題。
蚌埠經開區秉承“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服務理念,全過程落實干部包保責任機制,千方百計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創新五鏈共進服務模式,圍繞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生態鏈精準發力;創新實施廠房用地過渡發展模式,傳感谷所有定制廠房、標準化廠房均由政府代建,有效降低企業前期運營成本;園區在管理運營上由專業化公司運作,提供從企業注冊、政策申報到融資對接、人才招聘的全生命周期服務;為解決企業生產的共性需求,由園區代建包括表面處理中心、大宗氣站等,讓企業“拎包入住”。
“企業入駐后,當地政府在廠房規劃、人員招聘、社會補貼等方面出臺了定制化的幫扶措施,為企業解決了后顧之憂,讓我們能在蚌埠扎根、開花、結果。”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作為最早一批入駐“中國傳感谷”的企業,希磁科技曾創下從開工到投產僅用4個月的“蚌埠速度”。企業遷到蚌埠后,銷售收入更是連年翻番,月出貨量由最初的50萬個發展到現在的600萬個左右,3年實現十多倍增長。如今,希磁科技在新能源汽車電流傳感器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超過30%,居行業第一位。
從“營商”到“贏商”,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吸引眾多企業到“中國傳感谷”落地生根、茁壯成長的重要因素。
多鏈協同打造全產業鏈生態
當前,智能傳感器產業正處在黃金發展期。根據預測,2025年全球智能傳感器市場規模預計突破2萬億元,未來十年行業將保持15%~20%的復合增長率。
《中國傳感器(技術、產業)發展藍皮書》中特別提到:“國內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 80%,傳感器芯片進口更是高達 90%,國產化缺口巨大,產業整體偏弱。”這一方面說明中國發展智能傳感器刻不容緩;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智能傳感器市場潛力巨大,產業前景廣闊。
5月24日,第七屆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大會在蚌埠召開。會上,專家指出:應抓住人工智能給傳感器產業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全面提升智能傳感器的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水平,為人工智能時代到來提供有力支持。
打造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資金鏈等多鏈協同。
在資金支持方面,蚌埠組建了總規模超70億元的智能傳感產業投資基金。蚌埠經開區積極打造“基金+產業載體”的方式,已組建基金4支,總規模26億元。同時,積極對接金融機構,借助“投貸聯動”等金融產品優勢,解決企業資金需求。
在人才支持方面,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已正式批準中國(蚌埠)傳感谷園區設立為省級留學人員創業園,標志著該園區在推動智能傳感產業集聚、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方面邁入全新階段。
蚌埠還探索推進場景招商,圍繞新技術新領域梳理、公布場景清單,如智慧城市、人形機器人等應用場景。告訴企業“我們有什么,我們要什么”,吸引智能傳感器上中下游產業鏈企業落地,共筑傳感器產業生態。
蚌埠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也得到安徽省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將中國傳感谷與合肥“聲谷”、蕪湖“視谷”并列為安徽人工智能產業“三谷”,賦予蚌埠打造智能傳感器產業先導區的使命。《安徽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行動方案》提出發展智能傳感器相關任務,2025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高質量建設中國聲谷、視谷、傳感谷”。
安徽省科技廳將智能傳感器作為“人工智能+”底層強基的重要方向,會同蚌埠等有關市和省有關單位持續支持智能傳感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不斷加強政策引導支持,支持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和產業基金組建,助力蚌埠打造智能傳感器產業先導區,示范帶動全省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化發展。
“蚌埠正以開放姿態匯聚創新要素,加速形成‘芯片—器件—場景’全產業鏈生態,打造自主可控芯體最多、傳感器種類最全的千億級產業集群。”蚌埠市委書記黃曉武告訴《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