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安徽最鮮明的氣質、最強勁的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安徽,目光始終聚焦科技創新,既有“一以貫之”的關注,又有不斷深化的要求,特別是2024年10月考察時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要求“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高水平建設國家實驗室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效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聚焦解決好創新鏈產業鏈“相望難相見”的“兩張皮”問題,安徽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自2019年底陸續布局組建了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數據空間、環境五大研究院,作為促進“四鏈”深度融合、“政產學研金服用”貫通的實踐載體,通過構建從底層科學突破到技術開發熟化轉化、產業集成應用,從內部體制優化到平臺載體搭建、外部資源匯聚的創新發展體系,目前已成長為除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院之外的“科創第三高地”。
安徽是如何實踐的?
平臺型開放型成長路徑
與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院兩大“高地”不同,五大研究院設立初衷是解決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從1到10這一關鍵中段的技術熟化與工程化問題,采取“既非政府機構又非傳統事業單位,既非高校院所也非企業”的“四不像模式”,探索出一套特有的差異化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產業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
首先,“科學家+工程師”的組織架構是制勝一招。在把科研理論轉化為樣品的關鍵階段,不僅需要科研人員,更需要工程師深度參與,才能完成相關設備的生產、調試、升級等。五大研究院最突出特色就是以“科學家+工程師”的組織架構補齊了關鍵短板,形成了獨有優勢。
其次,“高起點+特色化”的招引模式是關鍵一舉。作為新近成立的高能級研究機構,五大研究院能夠實現跨越發展、迅速壯大的秘訣,就是始終堅持“高起點摘果子”的招引標準,直接招引有科技成果在手且有轉化可能性的頂級科研人才以及相關中高端工程師,省去了大量從零培養的時間、人力、物力成本。目前,已累計培育引進各類人才超1600人,其中博士以上學歷占65%。背后支撐這一高標準的,正是其“特色化全棧式”的招引服務。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五種方式:
通過推動事業變創業招引。運用“分層分類”差異化思路,按照人才個性特征、專業優勢、結構層次、崗位特點等,量身定制短、中、長期發展規劃,精心幫助人才將科研事業轉化為自我創業,開辟職業新藍海。比如,段章領博士原在安徽大學互聯網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在“無感知智能心理監護系統”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在人工智能研究院招引扶持下,創業成立合肥中聚源,成為國內第一家將人工智能賦能心理健康安全產業化的科技公司。
通過差異化補短板建團隊招引。按照“五懂”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要求,有針對性地為招引對象配備工程師、企業家、產品經理或營銷人員,積極引育具有敏銳市場嗅覺、既懂科研又懂市場的項目經理人或“產業PI(課題組長)”,補齊項目研發、轉化、推廣全生命周期中的關鍵短板,加速成果轉化和產品應用。
通過基金引導招引。堅持將科創金融作為培育“科技之花”的源頭活水,通過設立創投基金、導入社會資本等,幫助初創企業在科技尋找金融,在金融賦能科技的雙向循環中,實現“知產”到“資產”的跨越。比如,能源研究院幫助孵化企業獲得風投創投基金投資4.77億元,其中,撬動社會投資3.62億元,放大比例接近1:4。
通過國內一流的公共研發平臺招引。五大研究院充分發揮體制優勢,聚焦安徽重點產業領域,加強各類研發平臺建設和技術迭代,形成了國際領先優勢。目前,擁有大型儀器設備超過211臺/(套),儀器原值6.26億元。
通過聯動創新生態招引。五大研究院通過積極協同相關平臺、企業,大力開拓應用場景、打造創新聯盟,能源研究院牽頭成立聚變產業聯合會,大健康研究院牽頭組建合肥市生物醫藥產業協會,數據空間研究院與中國科大共同牽頭組建中國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會等,共集聚會員單位800余家,共同營造了高品質創新生態圈。
最后,“帶高校+聯企業”的開放合作機制是重要一環。不同于傳統科研平臺相對獨立、邊界清晰的運行模式,五大研究院始終秉持開放協同理念,不斷拓展院校、院企等合作渠道,創新“共研共投共創共享”模式,開展多領域、跨學科、廣協同的應用研究,不斷把開放的蛋糕做大,把合作的清單拉長。
一方面,帶動省屬高校,促進研發能力系統提升。五大研究院成立時就將省屬高校作為參建單位,通過嫁接和共享中國科大、中科院等高能級平臺的領軍科學家資源,帶動省屬高校聯動提升科技研發和創新創業能力。同時,與安徽大學、合肥大學等20余所高校,以共建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聯合研究中心等形式,廣泛開展科研項目合作。
另一方面,服務經營主體,加強產學研融通耦合。五大研究院大力推行院企“互聯互訪”,既主動把企業“請進來”,又積極“走入”企業,打破院企間“互不認識、互不了解”的信息壁壘,讓“需求端”與“供給端”無阻礙互通,加快成果從實驗室走向“主戰場”。目前,通過提供技術服務、委托研發等方式,累計開展橫向服務近千項、合同金額3.4億元。
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創新創業生態
五大研究院從科技強走向產業強的探索實踐,產出了一批填補空白、打破壟斷的科技成果,打造了一批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研發平臺,孵化了一批掌握關鍵技術的科創企業,形成了一支院士領銜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其最突出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建成“靶”向攻堅、具有競爭力的硬核科技高地。五大研究院自成立起,就聚焦前沿技術這個戰略博弈主戰場,著力搶收“科技紅利”,產出了全國首臺千噸級模塊化柔性合成氨設備等一批填補空白、打破壟斷的科技成果,成為具有國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技術創新集聚地。
一是突破“硬科技”,科研項目“繁星璀璨”。我國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持續涌現新的重量級成果,振奮人心,有網友評價,“這是‘國運’級的突破”。五大研究院也功在其中,承擔了煤摻氨燃燒、類腦、網絡安全等領域國家級科研任務129項,獲批國家縱向經費2.3億元,取得了全球首艘純氨燃料內燃機動力示范船舶“氨暉號”首航成功等重要成果。
二是攻克“卡脖子”,科研攻關“開疆拓土”。針對當前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的問題,五大研究院在定位上突出研發創新核心功能,聚焦主業前瞻開展研究布局,智能成像內窺鏡、偏振超動態相機等一批技術和設備填補國內空白、實現國產替代,在部分細分領域形成優勢、達到全國一流水平。
三是滿足“真需求”,科研成果“雪中送炭”。五大研究院堅持讓科技回歸需求本質,面向經濟主戰場,聚焦產業發展“真需求”,集聚頂尖技術力量解決“真難題”,目前已研發工程樣機、軟件等80余項,解決了熱能利用成本高效率低、兒童腦腫瘤術前診斷不精準、三維介觀腦圖譜成像耗時長等一批現實問題。
另一方面,形成跨越“谷”“海”、具有內生力的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生態。科技成果轉化已進入“系統戰”階段,從單一技術交易向生態構建躍升,從政策驅動向制度創新深化,從區域試驗向全球協同拓展,五大研究院一直以場景牽引拓寬成果轉化渠道、以改革賦能暢通成果轉化鏈條、以要素支撐提升成果轉化質效,構建起覆蓋“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實現“無中生無窮”的裂變增長。
一是推動從“書架”到“貨架”,跨越“死亡之谷”。為幫助企業順利實現技術的商業化,五大研究院堅持把推動前沿技術“沿途下蛋”作為“首要任務”,創新“科學家—工程師—產品經理”定期對接機制,探索“研究院+孵化器+中試基地+合規廠房”模式,嘗試在科技創新成果有概念時就同步開展市場營銷,在研發過程中同步向相關應用市場推介,將服務覆蓋至研發轉化全過程,助力造就更多高科技、高性能、高質量的“金娃娃”。目前已累計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家、省專精特新企業6家、隱形獨角獸企業1家。
二是推動從“青蘋果”到“甜蘋果”,跨越“達爾文之海”。五大研究院積極樹立營銷思維,探索先將產品推入市場再不斷迭代的現代商業模式,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助力企業做大做強。截至2024年底,已累計轉化科技成果99項,轉化合作成立企業40余家,總市場估值達64億元、較2023年翻一番。
堅持“兩手抓”,做好“鍛長補短”
面向未來,安徽將堅持問題導向,持續優化完善機制,以濱湖科學城實體化改革為牽引,把五大研究院打造為科產融合創新的全國樣板。
一方面,系統總結建設發展成果、創新模式等,組織專題式、系列化宣傳推介,講好安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故事。另一方面,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不斷完善體制機制,進一步發揮高能級科創平臺作用,以市場化開拓、場景化應用、系統化組織,促進科研成果迅速規模化、產業化,造就更多“金娃娃”。總體思路是堅持“兩手抓”,做好“鍛長補短”。
一手抓長板放大。繼續發揮五大研究院特有優勢,探索創新、迭代升級更多新路徑、新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全國性樣板經驗。
主要做法是大力推廣“科學家+工程師+產品經理人(企業合伙人)”組織模式,用好省新質生產力投資平臺,發揮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作用,幫助研究院對接聯絡相關基金挖掘技術成果;建立健全“科企聯合攻關+應用場景首用+接續采購”的應用拓展機制,構建各類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建立健全研究院最新技術成果的挖掘推介、場景對接機制,謀劃落地一批重大應用場景創新示范項目;持續強化“科技創新策源+成果轉化落地”功能,進一步明確和強化研究院“研發創新與賦能產業”的核心功能定位,推動聚焦主責主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力爭在細分領域形成優勢、達到全國乃至國際一流水平。
一手抓短板補齊。聚焦五大研究院運行過程中存在的管理體制、內控機制、考核評價等短板弱項,有針對性的進行查缺補漏、拾遺補短。
主要做法是建立“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協同推進機制,進一步理順管理機制,構建責任清晰、財權和事權相匹配的建設模式,形成以合肥市政府為主導、省直各部門密切協作、院校企統籌聯動的推進機制,推動研究院深度參與所在市、縣(區)的產業發展與“雙招雙引”工作;完善“財政投入+市場運營”的多元支持機制,按照一院一策的原則,建立“基本保障+績效獎勵+購買服務”的長期多元支持機制,進一步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優化“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績效考核機制,在積極爭取、用活用好編制資源基礎上,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要求,建立以“推動前沿技術‘沿途下蛋’,加快實現成果轉化”為導向的評估考核機制。
面對數字化時代全球更趨激烈的科技競爭,五大研究院將以更有持續性的創新定力、更具前瞻性的創新布局、更富創造性的創新力量、更多引領性的創新成果,為安徽打造“三地一區”,特別是勇當我國科技自立自強開路先鋒、承擔國家科技創新格局第一方陣重要使命作出更多貢獻。
(作者單位:安徽省發改委政策研究室、科學中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