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旺達的干辣椒、肯尼亞的鳀魚干、馬達加斯加的羊肉,相繼在湖南實現全國首次進口;肯尼亞的鮮花綻放在千家萬戶;南非的蘋果成為百姓果盤里的常客……琳瑯滿目的非洲商品正跨越山海,進入中國市場。
2021至2024年,湖南對非貿易保持年均增長14.3%的快速發展勢頭,高出同期全國對非年均增幅5.3個百分點,貿易規模穩居中西部第一。
在開展對非經貿中,湖南做對了什么?
立足產業互補
非洲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建設階段,在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升級、農業現代化等方面有著巨大的需求。一直以來,湖南優勢產業契合非洲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需求,尤其在農業、制造業、礦產品開采與深加工等領域,合作基礎深厚。
在農業合作方面,湖南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優勢突出,能有效賦能非洲農業發展。例如,自20世紀90年代起,袁隆平院士在非洲培育并推廣雜交水稻,有效幫助當地提高糧食產量;湖南企業以“產業賦能+技術轉移”模式在科特迪瓦的農產品加工園建設腰果加工生產線,使當地產品附加值提升300%。
在制造業合作方面,湖南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新能源等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具有競爭優勢,尤其以中聯重科、中國中車、山河智能、湖南建工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推動了非洲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地帶來了持續不斷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在礦業合作方面,湖南先進的采礦技術和設備為非洲的礦業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技術先行、貿易跟進、資源市場拓展,促進了湖南省屬企業對非礦業貿易與投資業務的開展。
總之,湖南與非洲的產業互補不僅為雙方貿易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雙方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完善頂層設計
2018年,中非合作“八大行動”中的“實施產業促進行動”,提出“在華設立博覽會”。博覽會是我國首個國家級對非經貿合作平臺,長期落戶湖南,由湖南省政府和商務部共同舉辦,每兩年舉辦一屆。
自2019年以來已成功舉辦四屆,四屆博覽會共推動中非雙方簽署合作文件共512項,涉及金額累計達647.1億美元。
同時,建設先行區是湖南自貿試驗區探索中非經貿合作新路徑新機制的重要內容,旨在建設對非經貿合作模式創新區、對非經貿深度合作引領區、對非產業鏈合作承載區、對非經貿交流合作“會客廳”以及非洲非資源性產品集散交易中心等六大中心。
2021年9月,“在華建設先行區”被納入中非合作“九項工程”。2024年1月,《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建設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正式批復。依托先行區,中非經貿促進創新示范園、中非經貿總部大廈、對非技術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等,對非標志性項目相繼落地湖南,新型易貨貿易、產貿聯動、投貿聯動、物貿聯動等對非經貿合作新模式不斷顯現。
博覽會和先行區通過發揮“造勢”和“務實”功能實現聯合發展,推動湖南成為講好中非經貿合作故事的新窗口,以及制度創新的試驗田。
2025年6月,中非合作論壇成果落實協調人部長級會議在長沙舉行,期間發表了《中非維護全球南方團結合作的長沙宣言》,為全球南方團結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非力量指明了方向。
事實上,自首屆博覽會舉辦以來,湖南以辦好博覽會為契機,以加強對非經貿合作為突破口,加快構建對非經貿合作交流長效機制。
一方面,湖南出臺了一系列對非合作文件。例如,202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落實中非合作八大行動打造 中非地方經貿合作高地的若干意見》;2025年,湖南省政府印發《湖南省落實中非“十大伙伴行動”實施方案》。此外,湖南省商務廳、湖南省財政廳發布《高質量建設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的若干政策措施(試行)》。
另一方面,2022年,湖南聯合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中部省份商務部門,簽署全國首個區域性地方省區市對非經貿合作協議——《中部六省商務部門共同推進對非經貿合作協議》,旨在通過發揮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實現對非合作共同發展。在湖南省內,14個市州與28個非洲國家建立對口合作機制,構建政企協同網絡;湖南推出的“一站式”非洲企業服務中心,已為34個非洲國家提供商事法律服務。
打造立體化物流體系
為暢通中非經貿合作的渠道,湖南從海、陸、空全方位打造立體化物流體系,充分發揮五大國際物流通道和集結中心功能作用。
在海陸通道建設方面,打造“湘粵非”鐵海聯運和“湘滬非”江海聯運通道。
2021年,全國首條以對接非洲為特色的鐵海聯運通道——“湘粵非”鐵海聯運正式開通。與傳統江海聯運相比,“湘粵非”鐵海聯運全程運輸時間可縮短9至10天。自2021年“湘粵非”鐵海聯運通道首發以來,憑借株洲樞紐的持續擴容增效,累計發運班列已突破1200列,服務范圍也成功延伸至長江經濟帶的內陸港。與此同時,湖南岳陽依托城陵磯口岸開放高地聯動上海洋山港等,將中西部對非貨源中轉至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等非洲主要港口,打造“湘滬非”江海聯運新通道。
2025年3月,湖南省商務廳與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在長沙簽署“拓通道 強平臺”戰略合作協議,聚焦于構建“湘粵絲路快線新通道”,致力于打造一個貫通粵港澳大灣區與長江經濟帶,并輻射中西部地區的高效鐵海聯運網絡,標志著湘粵國際物流通道體系建設進入了雙向流通、數智升級的2.0階段。
在空運通道建設方面,自2019年以來,長沙相繼開通至肯尼亞內羅畢和安哥拉羅安達對非客運航線以及至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貨運航線。
在此基礎上,湖南創新對非航空運輸模式。一方面,在2020年疫情期間,湖南實施“客改貨”包機航空運輸新模式,加速防疫物資運往非洲;另一方面,推出特殊比例分攤協議(SPA,Special Pro-rate Agreement),即國內本土航空聯合非洲航空實現非洲段運輸接力,提升航空運輸在非洲的覆蓋面。南航物流已與肯尼亞航空、盧旺達航空等航司簽訂SPA,推動長沙與非洲各國20多個城市之間的貨物貿易實現“一票到底”,全面提升湖南對非航空貨運能力。
匯聚智力民心
提升中非經貿合作軟實力,是湖南對非合作的重點內容。自首屆博覽會成功舉辦以來,湖南對非智庫建設蓬勃發展,包括湖南省中非經貿合作促進研究會、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中非經貿合作職業教育產教聯盟,分別側重于市場促進、學術研究和職業培訓。
其中,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由湖南省商務廳指導,由湖南大學牽頭,聯合中南大學、湘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共同組建。2024年5月,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湘潭大學入選“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中方成員高校和“中非大學聯盟”交流機制中方成員高校。同年10月,湖南大學成立非洲研究院,成為當前國內唯一圍繞非洲區域研究設定二級實體教學科研單位的985高校。
湖南培育并打造系列中非經貿合作品牌智庫成果,為中非經貿合作提供智力支撐。
《中國與非洲經貿關系報告》《中非經貿合作藍皮書:中非經貿合作發展報告(2025)》系統分析了中非經貿合作發展動態與特征。由海關總署發布的“中非貿易指數”從貿易規模、貿易聯系、貿易結構、貿易潛力和企業活力等多個維度精準刻畫了中非貿易發展的動態軌跡,為了解中非貿易態勢提供了權威、全面的量化參考。
《中非經貿合作案例方案集》記錄了眾多典型的中非經貿合作項目案例,生動展現了雙方在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合作等多領域的合作成果與寶貴經驗。湖南大學、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通過出版專著《擴大非洲農產品進口與建設“綠色通道”研究》,發布《非洲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與中非數字經濟合作報告(2023/2024)》《非洲綠色發展指數與中非綠色發展合作報告2024》等研究報告,深度聚焦中非經貿合作的關鍵領域與熱點話題。
此外,湖南高度重視與非洲國家和地區的友好交流,積極拓寬人文合作渠道,不斷夯實中非經貿合作的民意基礎。湖南已與非洲有關國家共締結正式友城13對。在平臺建設方面,2024年7月,以湖南大學為依托建設單位、由中央對外聯絡部與湖南省委支持設立的中非文化交流中心,在長沙正式揭牌成立。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