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資源稟賦匱乏的中部內陸縣域,靠什么在強手如林的縣域經濟賽道中突圍?
提及這個話題,當地人常會感慨:“地下無礦藏,地上無資源;既沒有山,也不臨海。”——這是安徽界首市的先天劣勢。然而,界首卻能無中生有,創造出了多個全國之最:全國規模最大、鏈條最完整的再生鉛循環產業園,全國最大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示范園區,全國最大再生塑料改性顆粒生產基地……
放眼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格局,界首發展迸發出的驚人之力從何而來?我們從一場世界級會議說起。
競爭力:“2524”產業蓄勢突破
今年5月,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在浙江德清縣開幕,界首向全球展示了循環經濟發展成果和創新實踐,引發與會中外嘉賓強烈關注。
一座小縣城何以能登上國際大舞臺?
界首用一條條從“收破爛”起步的產業鏈持續升級,回答了這個問題。
20世紀70至80年代,當地人走街串巷撿廢品,并將其進行加工出售,循環經濟產業的萌芽從這一時期破土而出,抽枝散葉。經過數十年發展,這顆種子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發展成界首的首位產業。
目前,界首已經形成了國內鏈條最長、最完善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群:再生鉛占全國市場的1/3,再生塑料占全國市場的1/10,每年可生產動力電池1億只以上,全國每5只動力電池就有1只“界首造”。
2024年,界首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指數達196.76點,4年間增長近1倍,增速達10.5%,產值322億元,對界首工業貢獻率達75%以上。
憑借這樣的顯著表現,界首資源循環利用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連續5年位居安徽省同類第一檔,列入安徽省《培優育強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行動方案》,獲得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全國循環經濟示范縣(市)等20余項國家級榮譽,成為全國60個循環經濟典型模式之一,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考察團前來學習。
但一個縣域不能只有一個首位產業,產業結構上的“首位與多元”,是界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辯證關系。從界首市發改委了解到,以循環經濟產業為基礎,界首進一步凝練方向、聚焦重點,形成了“2524”的產業發展格局。
具體來說,“2”是兩大傳統產業。分別是以華鉑再生資源、華鑫鉛業等回收利用企業為龍頭的金屬冶煉加工產業;以三寶棉紡、弋尚等企業為龍頭的高端紡織服裝產業。
“5”是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是以天能、華鉑等制造企業為龍頭的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2024年實現產值232.9億元,居阜陽第1位;以天鴻新材料、億普拉斯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2024年產值達到60.8億元,居阜陽市第2位;以冠泓塑業、鼎洋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2024年產值達到173.1億元,居阜陽第1位,成功獲批“國家火炬界首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特色產業地”,列入安徽省《培優育強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行動方案》;以云龍糧機、華創環保、迅立達電梯等為龍頭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功獲批“國家火炬界首糧食機械特色產業基地”;以強旺、華信等為龍頭的高端綠色食品產業,成功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另一個“2”是兩大未來產業。分別是依托新能源電池材料、鋁基新材料和有機高分子材料,發展先進材料產業;依托界首通用機場及規劃建設的通航產業園,發展低空經濟產業。
“4”是四大服務業。分別是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技商事服務、民生服務四大優質高效服務業。
這樣的產業格局,優化升級了界首縣域經濟產業體系,釋放出發展新勢能。2024年,界首市經濟總量達到400.8億元、增長6.3%,分別位居皖北縣域第10位和第4位。
“‘2524’產業成長潛力大、科技含量高、支撐帶動力強,呈現出蓄勢突破、穩步提升的良好態勢,將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積蓄界首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界首市委書記祁暢說。
那么,這種良好態勢得益于什么?我們從一場國際性體育賽事說起。
驅動力:“創新無處不在,創新人人可為”
今年2月,第九屆亞冬會在哈爾濱舉辦,贏得了廣泛贊譽。鮮為人知的是,背后還有“界首力量”的貢獻——安徽瓏馳量子技術有限公司。
憑借尖端量子通信技術,瓏馳量子為亞冬會現場電力采集系統提供全程“無條件安全”量子加密通道保障,確保了安全性與準確性。
瓏馳量子憑什么能?
靠科技創新!“我們持續推動量子安全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為國家電網和其他關鍵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安徽瓏馳量子技術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劉路路說。
瓏馳量子是界首科技創新活躍的生動縮影。“界首堅定走好科技創新‘華山一條路’,點燃科技創新‘強引擎’,釋放強大驅動力。”界首市市長劉永春說。
2024年,界首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2.7%,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位居皖北縣市第一,先后獲批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市)等榮譽,連續4年上榜中國創新百強縣,2024年科技創新指數位居安徽省第3位、皖北第1位,
這些構筑起界首作為一個現象級科技創新城市的形象,不僅改變了人們對界首的傳統觀念,也引發了外界發問:界首是怎樣干好創新的?
界首破題科創的第一步,是樹牢創新引領發展理念,解決要不要創新的難題。
早在2018年,界首就成立了安徽第一家科技創新委員會,市委書記、市長任科創委主任,頂格推進、頂格部署,樹牢“市委即科創委”的全域創新理念,釋放出對科技創新的堅定決心和鮮明態度。
“理念樹牢了,就要弄清楚界首創新的核心問題,找準短板和不足,如創新主體比較少、創新周期比較長等,針對問題精準施策。”界首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曹偉說。
首先是解決誰來干創新的問題。界首充分尊重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梯次培育機制,形成“大中小”協同發展創新體系。目前,界首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7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23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家,數量均居皖北前列。
解決了誰來干,界首又以平臺為載體,破解創新資源不足、創新空間有限的難題。
通過完善企業科技創新“五個一”機制: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有一定的研發投入;至少有一個在研項目;至少有一個產學研合作單位,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模式,一大批企業獲得了紅利。
比如,天鴻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牽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四川大學等十多所院校,研發的電池干法隔膜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年產能占全國市場10%。
目前,界首擁有國家級平臺8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63家,院士工作站9家,位居安徽省第一,是目前安徽省唯一一個同時擁有省級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和省級產業創新研究院的縣(市)。
更重要的是,這些創新平臺匯集了一大批專業人才,成為界首創新的重要人才資源,解決了創新人才緊缺的問題。
當然,要做好創新,還離不開政府服務、金融和政策的保障。多年來,界首以真心服務堅守定力,以金融助力提供保障,以政策扶持打通渠道,全力支持企業創新創造。
企業是創新的樹苗,平臺為創新提供土壤,服務為創新提供養分,人才為創新提供陽光,政策為創新提供空氣,這樣一套體系和有力舉措涵養出界首“創新無處不在,創新人人可為”的生態雨林,激發了科技創新的活力。“進來一只舊電池,出去一只新電池”“進來兩個礦泉水瓶,出去一件T恤衫”成為最佳寫照。
在做好科技創新的同時,界首還著力建強高新區,以能級躍升賦能產業發展。
承載力:爭創國家級高新區的示范引領
先后榮獲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等17塊“國字號”牌子;8次位居安徽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前列;在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考核評價中居首位……
一個縣域內的開發區平臺,為何能有如此強勁勢頭?
19年前的2006年,界首工業園獲批為省級開發區。到2014年1月,安徽省政府批準界首工業園區更名為安徽界首經濟開發區,整合提升邁向2.0時代。
當時間推進到2016年7月,安徽省政府批復界首經濟開發區更名為界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啟3.0時代。這是阜陽市第一家省級高新區,也是皖豫兩省毗鄰區域唯一的省級高新區。
多年來,界首舉全市之力支持高新區發展,引導創新資源加速集聚,推動產業發展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呈現出“超乎預期、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良好勢頭。
在界首高新區引領下,界首已形成“159”空間布局,即1個科創城,布局科技金融發展聚集區,打造門戶城市會客廳、高新產業發展動力核。
5個科技園:東城科技園,建設功能性紡織新材料和生物基可降解膜基地;田營科技園,做強鉛蓄電池和鋰電池產業集群;光武科技園,打造全國智能工程塑料和再生塑料生產基地;西城科技園,做優鋁基新材料和新裝備產業;北城科技園,培育新材料集群和廢紡百億產業園。
9個雙創園:主要是指分布在鄉鎮的雙創園區,拓展高新區發展腹地,促進全域產業梯次布局。
這樣的產業空間格局,催生了1個科創城賦能5個科技園、5個科技園輻射9個雙創園的良性發展格局,釋放出澎湃動能。2024年,界首高新區規上工業產值達406.72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97.64%,成為縣域經濟核心增長極。
站在新的起點上,界首高新區正在全力爭創國家高新區,邁向4.0時代。這對界首意義極其重大、影響極為深遠。
從界首來說,將顯著提升全市創新能級,推動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產業加速提檔升級,實現從“區域領先”邁向“國家標桿”的關鍵躍升,助力界首打造安徽縣域科技創新排頭兵。
從阜陽來說,將增強阜陽區域協同與戰略承接能力,既有利于發揮阜陽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優勢,在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中打造樣板;也有利于補齊阜陽創新資源短板,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闖新路,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做示范。
從皖北豫東地區來看,將助力打造皖北地區創新發展新的增長極。“不僅能有效支撐和引領皖北地區全面振興,還將填補周邊豫皖9市80多個縣域無國家高新區的空白,發揮出示范引領作用。”界首市委常委、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申慧亮說。
這是界首產業起舞的平臺,也是招引更多項目落戶的高地,其背后是界首傾力打造的最佳營商環境。
磁吸力:政企連心的“雙向奔赴”
今年4月,暉陽(貴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總投資48億元、年產4萬噸鋰電池新型負極材料項目,正式啟動建設。
一家貴州企業,為何會選擇投資界首?
答案是界首持續釋放的強大吸引力和感召力。
從國家戰略角度來看,界首政策紅利突出。界首承東啟西、接南連北,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態經濟帶四大國家戰略交匯疊加之地,擁有長三角和中原城市群“雙橋頭堡”優勢,加速釋放的政策紅利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
從經濟地理角度來看,界首發展潛力巨大。界首地處武漢、鄭州、合肥、徐州、南京等大城市的圍空區,以界首為中心,500公里半徑內有6500萬人口,消費市場廣闊,發展機遇無限。
“在全國投資,中部地區是一個好地方;在中部地區投資,界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能形成豫皖鄂魯蘇五省市場覆蓋。”界首市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見立說。
從要素資源來看,界首發展優勢明顯。界首擁有人口、區位、交通、政策、農業資源等五大優勢,憑借持續完善的“鐵公機水”立體交通網絡,正在成為各類要素資源和經濟社會活動最頻繁、最活躍的匯聚地之一。
“我們是既看中了界首的國家戰略和區位優勢,也看中了界首的產業良好生態和廣闊市場空間。”安徽暉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勇說。
但企業是“用腳投票”,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是否優越,同樣影響著企業的選擇,這也成為孫勇等企業家們的重要考量之一。
“選擇落戶界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界首營商環境優越。”孫勇說,“從項目落地到開工,政府部門辦事效率很高,主動服務意識也很強,給予了全程陪伴。”
在界首,優化營商環境一直是黨委政府工作的“頭號工程”。界首堅持無事不擾、有呼必應,推行項目要素保障“星期六會商”機制;完善市領導包聯企業機制;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界首以“政府有為”推動“企業有利”,一個又一個“界首速度”“界首溫度”在業內口口相傳。
“政府部門有求必應、無事不擾,讓我們很安心。”“我們對界首服務很有感!”……企業家們的話語,是界首一流營商環境的生動注腳;界首打造的是發展的“強磁場”,換來的是政企連心的“雙向奔赴”。
這背后,既有企業家們的長期信任與深耕堅守,也有干部隊伍的專業服務與鼎力支持。
多年來,界首干部隊伍在干中學、學中干,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作風,踐行“一線+閉環”工作法,打造出一支“想干事、會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界首“鐵軍”。
以界首高新區為例,這里聚集了一批高學歷和年輕化的干部隊伍,管委會工作人員平均年齡38歲。其中本科學歷以上人員占比100%;碩士以上人員占比44%。擁有一大批既懂政策、懂產業,又懂科技、懂市場的專業人才,他們“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可以與企業家在一個頻道上對話。
這是界首之力迸發的重要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