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次召開,明確了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方式、動力、工作重心和方法的“五個轉變”,提出了“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七方面重點任務。其中,“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居于首位。
城市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有城市群、都市圈建設,也有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還有縣城建設、城鄉融合等。
在城市工作中,怎樣做好這項首位任務?
認識論決定方法論,首先是要順勢而為,實現理念升維。
相比10年前,城市工作的“時與勢”都發生了深刻改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一個重要論斷,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化率從2012年53.1%上升到2024年67%,城鎮人口由7.2億增加到9.4億,城鎮化率即將跨入70%的節點,意味著攤大餅、歸大堆式的城市大規模建設時代基本結束。9億多人的城市群體,大量存量空間面臨很多新問題,需要用新理念、新方法去破解。
比如,處在中國城市體系金字塔尖的上海,其城市建設對全國都有風向標意義。圍繞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上海實現了黃浦江、蘇州河中心城區岸線的歷史性全線貫通。曾經的百公里“工業銹帶”,變身可游可賞的“生活秀帶”。在這條秀帶上,新經濟、新空間、新產業蓬勃生長,科創、文化、時尚等要素加速集聚。
發展理念改變帶來城市蝶變,但全國690多座城市不可能都是復制粘貼上海,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走特色化道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是百花齊放,不是千城一面”。
其次,安全是城市發展的底線。對任何一座城市來說,“面子”和“里子”一樣重要,真正能體現一座城市現代化水平的,不是靚麗的高樓大廈,而是平常看不見的地下空間。
怎樣確保城市地下空間安全?從杭州城市大腦到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創新,實現了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變得更聰明、更智慧。
一座“會思考”的智慧城市,能讓市民生活更安全、更美好。這是城市發展的最終落點,因為在城市有機生命體系里,人是主角、是核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投資于人”,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城市公共服務提升。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五個更加注重”,其中有一項是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城市工作不能僅看一時“顯績”,更要看長遠“潛績”,下一番“繡花”功夫,要“按規律辦事”“內涵式發展”。
這檢驗的是城市建設者和治理者的政績觀,尤其是要解決不懂裝懂、自以為是的問題,防止出現拍胸脯、拍腦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真抓實干才能切實建設好“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