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蘇超”的哨聲在江蘇各市的體育場響起,這場原本是江蘇省內的足球賽事,不僅點燃了全國球迷的熱情,更像一顆投入消費市場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
2025年上半年,江蘇消費需求延續恢復態勢,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178.4億元,同比增長4.9%。“蘇超”火遍全網,線下帶動作用同樣強勁,“十三太保”中,超過10個城市的夜宵訂單周環比增長翻番。受此影響,江蘇全省上半年餐飲收入2622億元,增長10.7%。
從賽場內的吶喊到商圈里的喧囂,“蘇超”正以獨特的方式催生出各式各樣的消費新生態,讓體育賽事的能量,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城市經濟的活力。
票根經濟:“輸了足球,贏了文旅”
在“蘇超”掀起的消費熱潮中,一張小小的球票被賦予前所未有的價值:兌換景區門票、激活住宿折扣、鏈接特色餐飲……這種被稱為“票根經濟”的模式,正在江蘇各地上演著“以小博大”的精彩戲碼。
以南京為例,南京推出了“跟著演出(賽事)游南京,樂享‘1+3’優惠活動”,讓球迷在觀賽之余,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探索美食美景。
球迷憑借一張球票,可以走進南京的特色餐廳,品嘗鹽水鴨等美食;也可能會憑借票根,在商場購物時享受折扣,購買心儀的商品;還可能選擇在當地住宿,進一步“解鎖”南京城市魅力。
美團平臺數據顯示,6月2日當天,江蘇地區“南京鹽水鴨”搜索量較前一周同期增長74%,“鹽水鴨”菜品套餐的訂單量增長58%;6月14日第四輪比賽前后,鹽水鴨菜品團購訂單同比翻番。抖音生活服務數據顯示,南京隊對戰無錫隊期間,鹽水鴨團購同比增長126%,銷售額增長155%。
被調侃為“輸得只剩 ‘川’”的常州,在對戰揚州時推出“持揚州身份證免費游A級旅游景區”政策;在對戰南京時,常州將一張19.9元的門票打造成了“全程消費通行證”,持票觀眾可在市內主要商業綜合體領取電影票及各大景區門票,獲取餐飲抵扣券,網約車平臺同步投入超萬輛運力并發放千萬元出行補貼。而且,南京游客專享景區免票,文博6折、演出7折、旅游路線8折、酒店9折、中華恐龍園“1票玩2天”、恐龍主題免費地鐵專列接駁……
這套“體育+文旅”的組合拳,讓賽場上的“十三妹”常州“輸了足球,贏了文旅”。端午假期三天就涌入常州15萬人次,帶動周邊餐飲、住宿、零售等消費激增25%。
不僅是蘇南的常州,在蘇北的連云港,也為“票根經濟”寫下了生動注腳。當地推出的“跟著‘蘇超’港城購物抽大獎”活動,手持球票的觀眾走進鹽河巷,便能在數十家餐飲商戶享受到八折優惠。
據商戶反饋,比賽日的客流量較往常增長近三成,翻臺率也提高了25%,不少店家不得不在高峰期臨時加派服務員。這種即時性的消費刺激,精準抓住了球迷觀賽后的消費需求,讓看球的熱情自然延伸到了餐飲消費中。
更具創意的是連云港設計的消費激勵鏈條。觀眾在合作商家消費滿199元,或是參加社交趣味活動,就能獲得抽獎資格。
獎項設置從地方特產名酒、品牌家電到汽車使用權,層層遞進的獎品池不斷撩動著消費者的參與欲。為讓整個流程更便捷,當地“連商惠”平臺搭建起線上服務矩陣,消費者掃碼即可完成票據登記、互動答題和抽獎信息查詢。這種“線上+線下”的聯動模式,讓“看球—消費—抽獎”形成閉環,有球迷笑稱:“現在看球不僅過眼癮,還能靠手氣贏大獎,簡直是雙倍快樂。”
無錫更是放出一記“狠招”。7月8日,無錫市濱湖區發布進一步促進住房消費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支持“蘇超”參賽球員和觀賽球迷購房;還有“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對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參賽球員和觀賽球迷,憑參賽或觀賽等證明給予每套3萬—5萬元的購房補貼。
在江蘇,像南京、常州、連云港等用一張球票激活消費的例子還有很多。“票根經濟”以體育為媒,將分散的經營場景鏈接起來,將一次消費轉化為持續性消費動力,消費者在收獲便捷豐富體驗的同時,商家也因“鏈式”消費而受益。
文創產品:賽事IP的文化表達
“蘇超”的火爆,不僅體現在賽場上座率上,更轉化為文創產品貨架上的暢銷數據。這些承載著賽事記憶與地域文化的周邊產品,正在成為球迷表達熱愛的新方式,也讓“蘇超”IP的影響力走出賽場,融入日常生活。
連云港東海縣的穿戴甲借力“蘇超”秀出消費新活力,成功“露了一手”。
東海縣是全球穿戴甲的核心產區,面對“蘇超”的爆火,當地企業迅速抓住熱點,創意設計出融合“蘇超”球隊標志和各地文化人物IP的穿戴甲。
甲片上,“大圣踢球”的俏皮模樣、綠茵場微縮景觀生機盎然,黑白足球紋理細膩靈動……這些穿戴甲一經推出,就俘獲了消費者的心,日產萬片仍供不應求。
在線上平臺的東海縣一家穿戴甲旗艦店內,“蘇超”系列產品已成為店鋪“明星產品”,商品評論區里,“為蘇超舉大旗”“創意絕了”“看球必備儀式感”等熱情留言持續刷屏。
文創市場的活力還來自對球迷文化的精準捕捉。一些帶有“蘇超梗”的周邊產品意外走紅,比如印有“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的T恤、“叫南哥”系列帆布袋、“太湖三傻”玩偶、“恐龍妹妹”等等。這些充滿網感的設計,讓文創產品成為球迷之間的“社交貨幣”。
銷售數據顯示,“叫南哥”帆布包上線后短短一周,銷量就超過了3000件。在拼多多平臺,一件印有“叫南哥”字樣的帆布包,甚至賣出了近6萬件。常州中華恐龍園推出的“萌動全蘇·恐龍妹妹系列玩偶”三天銷售超萬件,而且訂單覆蓋全國165個城市。
一家文創公司負責人表示,6月份以來,在“蘇超”熱度持續帶動下,公司在徐州設立的5家自營店和100多家合作門店的客流量增長了30%,文創產品整體銷售額增長了70%,預計全年銷售額將突破3500萬元。
場上“熱梗”不斷,場下文創持續“上新”。這些社交屬性強、情緒價值高的文創產品,比常規周邊復購率高,很多消費者會為不同場次搭配不同的文創單品。
為讓文創產品更廣泛地觸達更多人群,7月5日,全國首家江蘇城市足球聯賽官方旗艦店在京東平臺上線,店內設置了十三太保專區,匯集了各地海量新奇有趣的文創周邊。同時,江蘇各地還在重點商圈設置快閃店。蘇州觀前街設置“蘇超快閃店”,限量發售球星卡和聯名款;南京德基廣場的“蘇超快閃店”擠滿年輕人,定制球衣、圍巾賣到斷貨。
文創周邊的火爆,不僅為賽事帶來了額外收入,更重要的是讓“蘇超”IP有了更豐富的文化表達,成為連接球迷情感與地域文化的紐帶。
“二場經濟”:激活“夜經濟”新引擎
當終場哨聲響起,“蘇超”帶來的消費熱潮并未落幕。在賽場之外,以餐飲、娛樂、服務為核心的“二場經濟”正蓬勃興起,將90分鐘的比賽激情延伸為整晚的消費狂歡,成為激活“夜經濟”的新引擎,進而產生消費倍增效應。
南京與蘇州的“江蘇德比”向來是“蘇超”的焦點賽事,7月5日的第六輪對決更是將“二場經濟”推向高潮。當天由異地消費者貢獻的南京餐飲、堂食訂單量顯著增長,夜宵餐飲消費較賽前增長40%,燒烤成“頂流”。
如果沒有搶到球票怎么辦?江蘇各地設置了“第二現場”的高清大屏,全程開展賽事直播,打造了集觀賽、美食、互動娛樂于一體的露天觀賽點。
7月5日,球迷在南京萬象天地的巨型LED前搖旗吶喊;百家湖啤酒節上,大家喝著啤酒觀賽;熙南里的古巷中,游客逛著市集看著直播……遍布全城的“第二現場”,點燃了南京夏夜的消費煙火。
根據統計,南京66個重點“第二現場”共吸引觀賽客流25.4萬人次,拉動總客流142.5萬人次,增長30.1%;帶動商品銷售額達3.4億元,增長16.5%。元通、百家湖、新街口三大商圈銷售額分別增長21.2%、19.4%、16.2%,賽場經濟的輻射力清晰可見。
7月19日,南通188個“第二現場”有近30萬市民集體觀賽。一位烤串攤主說:“從開場到現在沒停過,簽子都用掉兩捆,手都烤得冒火星子了!”
不同城市的“二場經濟”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揚州以“慢生活”著稱,“三把刀”文化與足球熱情碰撞出獨特的賽后消費場景。
比賽日的晚上,水包皮洗浴文化體驗館成了最熱門的地方,球迷們一邊泡著澡,一邊用手機回看比賽集錦,餓了就點一份揚州炒飯,累了就請師傅修個腳。這種消費模式帶動相關訂單量激增。
美團數據顯示,揚州主場比賽期間,“揚州洗浴中心24小時可過夜”的搜索量同比增長330%,“揚州洗浴修腳”相關評論量同比增速超225%。一些商家還推出了結合“蘇超”主題的非遺搓背套餐,持續放大“線上線下雙主場”的乘數效應,其中“揚州八輕八重非遺搓背洗浴套餐”銷量較賽前增長142%。
不只在城市,“蘇超”還在激活鄉村“夜經濟”。
隨著“蘇超”持續升溫,江蘇各地鄉村爭相打造觀賽“第二現場”。
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鄉伴蘇家理想村推出“來蘇家,看蘇超”系列活動,組織“蘇超”觀賽活動,并將燒烤、市集、煙花秀等元素融入其中,為游客帶來更好的鄉村觀賽體驗。7月5日當天,鄉伴理想村接待游客近1600人次。
依托葡萄農旅休閑特色園,無錫市新吳區鴻山街道七房橋村推出了“葡萄足球夜光杯”直播觀賽夜活動。游客可以坐在葡萄長廊下的巨幕前,觀看“蘇超”直播,為游客營造出“邊吃葡萄邊看球”的獨特觀賽氛圍。當地相關負責人說:“我們通過‘賽事引流、場景融合、消費轉化’三步走策略,將體育賽事的流量導入鄉村文旅場景,實現了‘足球+葡萄’雙IP共振。”
從票根的消費魔力到文創的文化表達,再到“二場”的持續狂歡,“蘇超”引發的新消費現象,本質上是體育賽事與城市生活深度融合的產物。
這些現象的背后,是消費者對體驗感、參與感、情感共鳴的追求,也是商業形態對消費需求的快速響應。隨著“蘇超”的持續推進,這場由足球引發的消費變革還將不斷深化,為江蘇的消費市場注入更多活力與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