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隨著海南省發布2025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31省份2025年經濟“半年報”全部出爐。
從經濟總量看,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位列前十;有13個省份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
從經濟增速看,西藏以7.2%領跑全國;甘肅以6.3%位居第二;湖北位居第三,增速為6.2%。
“半年報”榜單還有哪些看點?一起來看。
01
經濟大省“挑大梁”
總量格局保持穩定
從經濟總量看,廣東和江蘇均超6.6萬億元。廣東以68725.4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江蘇以66967.8億元位列榜眼。
與2025年一季度相比,廣東與江蘇經濟總量的差距擴大到1757.6億元。這場持續進行的“粵蘇爭霸”,是中國經濟發展韌性的生動縮影。
山東位居第三,達到50046億元;浙江位居第四,達到45004億元。四川和河南總量均超3.1萬億元,分別以31918.2億元、31683.8億元位列第五、第六位。接下來,湖北、福建、上海、湖南,都突破了2.6萬億元,分別位列第七、八、九、十位。
與2024年相比,經濟總量排名前十位的格局保持穩定,它們是“挑大梁”的經濟大省,貢獻了全國超六成的生產總值,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
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有13個省份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數量與2024年同期持平。
從排名格局上來看,與2024年全年經濟總量排名相比,只有重慶與遼寧的位次發生變化:重慶“趕超”遼寧,從第17位上升至16位;遼寧則下降了1位,其他省份排名保持不變。
湖北東風嵐圖汽車的生產車間
02
西藏增速領跑全國
甘肅、湖北表現亮眼
2025年上半年,西藏以7.2%的增速位列全國第一;甘肅緊隨其后,增速達到6.3%;湖北位列第三,增速為6.2%。
值得注意的是,在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湖北經濟增速最高。
湖北憑什么能?
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湖北多項數據好于全國,特別是“三駕馬車”呈現向好態勢。
投資方面,上半年湖北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高于全國3.7個百分點,居經濟大省第1、中部第1、全國第6。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2.5%,高于全國5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6.2%,成為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上半年,湖北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4593個,總投資2.71萬億元。
消費方面,上半年湖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9%,高于全國1.9個百分點;
進出口方面,在外貿環境極其復雜的上半年,湖北外貿實現“飛躍式”進步,不僅外貿規模再創新高,首次突破4000億元,增長28.4%;出口結構不斷優化,機電產品出口增長26.8%,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0.7%,其中鋰離子蓄電池出口增長更高達1.1倍。
除傳統的“三駕馬車”強勢增長外,上半年湖北工業增長也較快。
上半年,湖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高于全國1.5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27.5%。
同處中部地區,河南和湖南的增速,也明顯快于去年同期水平。
河南從去年的4.9%提高到今年的5.7%,湖南則從4.5%提升至5.6%。兩省提速的主要原因得益于工業增長。
先看河南,作為制造業大省,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近八成行業生產保持增長。在鄭州比亞迪、中州時代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下,上半年河南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4.5%、21.2%。
再看湖南,通過縱深推進“智賦萬企”行動,高技術制造業引領產業高端化。今年上半年,湖南省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7%,比規模工業增速快5.5個百分點。
從全國來看,共有20個省份經濟增速超過全國增速(5.3%),分別是:西藏(7.2%)、甘肅(6.3%)、湖北(6.2%)、浙江(5.8%)、寧夏(5.8%)、江蘇(5.7%)、河南(5.7%)、福建(5.7%)、新疆(5.7%)、吉林(5.7)、山東(5.6%)、四川(5.6%)、湖南(5.6%)、安徽(5.6%)、江西(5.6%)、北京(5.5%)、陜西(5.5%)、廣西(5.5%)、河北(5.4%)、內蒙古(5.4%);貴州和天津都是5.3%,與全國增速持平。
03
長三角打頭陣
中西部省份增速快
梳理31省份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發現,新趨勢值得關注。
一是長三角打頭陣。
今年上半年,長三角三省一市地區經濟總量突破16萬億元,占全國的24.8%,繼續發揮經濟增長強引擎作用。
特別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三省一市展現出強勁勢頭。
先看上海。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制造業產值增長9.1%,增速快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個百分點。其中,人工智能制造業增長12.3%,集成電路制造業增長11.7%,生物醫藥制造業增長4.4%。
再看江蘇。江蘇省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8%,高于全部規上工業4.4個百分點,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36.3%,拉動全部規上工業增長2.7個百分點。
再看浙江。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工業機器人、鋰離子電池、筆記本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85.7%、65.2%、47.3%和43.3%。
最后看安徽。安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居長三角第一位,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特別是汽車產業,安徽繼續保持強勢增長態勢。上半年,安徽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到149.95萬輛、73.09萬輛,均位居全國第一,實現歷史性突破,并拉開了與第二名廣東的差距。
今年上半年,廣東汽車產量為131.34萬輛,排名全國第二,比安徽少18.61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43.10萬輛,比安徽少近30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消費模式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抓手。上半年,三省一市新型消費模式、新業態、新場景持續涌現,有效激發了發展活力。
比如,江蘇各地依托火爆出圈的“蘇超”賽事持續引流,5月當月規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增長20.7%,比4月份加快28.2個百分點。1-5月,規上體育服務、文化藝術業、娛樂業營業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浙江“浙BA”火熱開賽,“百縣大戰”預選賽如火如荼,各地推出一系列“體育+消費”活動,悅己消費、情緒消費、文娛消費持續升溫,品質型消費增長加快。上半年,浙江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長57.6%。
二是中西部省份增速較快。
今年上半年,中西部省份增速普遍快于東部省份,在20個增速高于全國增速的省份中,中西部省份占到了14個,東部地區只有6個。
梳理發現,中西部省份增速較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工業增長較快。
以甘肅為例,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僅次于西藏(14.8%),這也是全國唯二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
04
外貿進出口展現強勁韌性
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外貿規模穩中有增,22個省份實現同比正增長,呈現外貿大省挑大梁、沿邊省份潛力釋放、中西部地區增勢良好的特點。
先看外貿大省挑大梁。上半年,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進出口值合計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64.1%,同比增長4.8%,高出全國整體增速1.9個百分點,拉動進出口整體增長3個百分點。
這些大省憑借完善的產業體系、強大的企業競爭力和便捷的物流交通等優勢,持續鞏固著外貿領先地位,充分發揮了外貿“壓艙石”作用。
再看沿邊省份潛力釋放。以青海、西藏等省份為代表的內陸或沿邊省份外貿實現高速增長,體現了新興市場開拓、政策驅動和邊境貿易潛力釋放的新趨勢。
青海以 57.7% 的進出口增速位居全國第一;西藏上半年貿易伙伴拓展至110個國家或地區,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18.1%。
最后看中西部地區增勢良好。
上半年,四川、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進入進出口前十。
依托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四川對歐洲出口增長18%;河南汽車出口增長354.3%;安徽進出口總值穩居全國第九、中部第一,汽車(含底盤)出口量繼續保持全國第1,出口“新三樣”產品371.3億元,增長67.8%。
下半年是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關鍵期,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的決勝期。各地都要積極搶抓發展機遇,強化務實舉措,抓好穩經濟運行“基本盤”,抓住項目建設“總抓手”,抓實產業發展“硬支撐”,以經濟“半年進”推動實現“全年好”,為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十五五”良好開局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