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試”在數字化轉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更是確保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
那么,什么是“中試”?
形象地說,中試是“放大的實驗室”“縮小的生產線”。從“實驗室”走到“應用場”,中試被認為是企業科技創新路上跨越“死亡之谷”的關鍵一躍。
今年6月,深圳市花費3年打造的工賦數字化促進中心(簡稱“工賦中心”),在寶安區大鏟灣藍色未來科技園正式揭牌。
這里有模具、汽車零部件、PCBA電路板等6大電子制造中試產線,通過用政府出資、企業聯合運營共建為中小企業提供工業互聯網公共技術服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向新型工業化轉型的生態縮影。
今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設5個以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試平臺,對制造業支撐保障作用明顯增強。
深圳是全國中試平臺建設起步較早的城市之一,從專業性到綜合性的中試平臺,再到利用資本優勢,成立概念驗證基金與中試基金。
而放眼全國,在城市之間的科技創新競爭中,中試平臺也逐漸成為吸引企業的重要因素。
當中試成為一種公共服務
大企業可以自己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完成中試環節。而對于大量中小企業而言,中試的完成則需要依靠鏈主企業、專業機構、科技園區,集合各種技術服務和資源的中試平臺應運而生。
早在2020年7月,深圳市公布了有關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實驗中試、應用驗證、材料檢測等重大功能型產業創新平臺。
深圳工賦中心從平臺項目立項、獲得批復到招投標、項目建設,建設周期長達三年。其復雜性和困難在于需要人才、設備、成熟的管理體系等一系列的要素支撐,前期的投入成本很高,后期成果轉化的風險也很大。
以深圳工賦中心為例,工賦中心構建了“一體兩中心”架構,即工業互聯網產業創新綜合服務體,涵蓋中試驗證中心和行業知識中心,以及基于IT混合云的基礎設施底座。
其中,中試驗證中心以5G試制工廠為核心,提供試制、測試、認證、體驗等四大公共服務,旨在突破工業數據匯集與產業升級的瓶頸,推動統一標準的制定、行業解決方案的熟化以及智能終端的集成。
行業知識中心則依托工業數據與AI創新平臺、行業知識庫以及工業APP引擎平臺,構建了龐大的工業3D模型庫,極大地促進了工業數據的共享與應用,提升了工業智能設計與智能制造的效率。
同時,基礎設施底座包含一個由60個以上標準機柜構成的云數據中心,其中部署了一套混合云基礎設施。
這好比一個具備千萬級工業知識庫能力的行業知識中心,各大場景里的制造經驗以數據的形式沉淀在知識中心,形成一個由“鏈主”企業牽頭、中小企業參與的的云工廠。
作為“鏈主”企業,金百澤董事長武守坤表示,創新型中小企業通過云工廠下單,由金百澤作為“鏈主”去連接各地工廠完成生產,最后通過金百澤的標準測試后,再將中試樣品交付給下單企業。
深圳市工賦數字化促進中心副主任肖興華透露,平臺不僅提供技術服務,還將與各類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進行人才培訓,涉及創新研究、科技孵化、標準應用推廣等一系列服務。未來,平臺還將進一步拓展諸如產融對接等更多服務。
目前,深圳加快推動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轉型,按照“普惠+標桿+公共服務+供給”的思路,全力打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配套政策工具包。
中試“治未病”
為什么推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要發力中試?
可以說,中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制造業轉型的進階。
推進中試數字化,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不僅能夠加快企業試驗數據共享、開放、應用步伐,釋放數據中蘊藏的巨大價值,還有利于發展數字孿生、虛擬仿真實驗等新模式,提升研發效率,實現無實物樣機生產,為制造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為此,深圳工賦中心聯合華為、聯通、西門子三家龍頭企業,以及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共建創新實驗室,借龍頭力量探索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產業孵化。
中試讓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進行較小規模試驗,目的是模擬實際生產環境,以較小的規模生產來預測和解決可能在大規模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高產品投產的成功率,以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沙南生表示,作為專門開展中試的設施或機構,中試平臺通過提供必要的環境和設備,幫助科研團隊、企業在接近實際生產條件的環境中驗證和優化他們的研究成果。
2023年,深圳首條MEMS中試線落地,MEMS芯片代工企業賽微電子正式官宣出資4.5億與深重投集團關聯體等成立合資公司,在深圳建設MEMS中試線。
深圳提出以最高補貼1000萬元支持建設技術協同平臺,建設數字化、國際化、標準化的技術協同平臺,提供案例發布、供需對接、技術交流等創新體驗,推動實現消費電子、汽車電子、智能制造等應用領域與智能傳感器技術產品雙向匹配。
深圳市對建立小試中試平臺提出了專業性和綜合性兩步走的思路。前者適合進行原始創新、前沿技術的初步驗證,呈現明顯的行業性特點;后者則面向全社會開放,側重綜合性、成熟可用性。
到現在,單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就有4個已建成和6個籌建中的中試平臺。合作方不僅有內地企業,也有香港院校的研究院,營造出深港企業走向共同體的創新生態。
中試平臺多點開花
我國高度重視中試平臺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在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一些關鍵技術和產業領域,形成相對完善的中試平臺格局。
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是科技創新中心和經濟發達地區,利用眾多來自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創新型企業的科技人才和創新資源,為中試平臺提供了充足的技術支持、人才基礎和資金投入。
廣州、湖北、江蘇等地則是我國重要的產業集聚區,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大量制造型企業,也有利于中試平臺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交流,加速新技術、新產品的產業化過程。
今年6月,佛山市也舉行了中試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佛山為5家概念驗證中心、20家首批中試平臺授牌,正式發布《關于加快發展中試產業的意見》(下稱《意見》),并組織6個中試項目簽約合作。
這背后是佛山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
據統計,2023年佛山高企數量突破1萬家,位居廣東省地級市第一;累計建有省重點實驗室32家,位居廣東省第二;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90家,位居廣東省地級市第一。
但佛山科技界內部人士認為,佛山缺少專門的中試公共服務平臺,為推動成果產業化,部分大企業、科研院所會自行建設具有中試功能的試驗線。然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這種方式不僅成本高企,專業性方面也存疑,因此推進中試“困難重重”。
“根據《中國專利調查報告》,2022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佛山情況也大體如此,很多專利都躺在實驗室、鎖在抽屜里,原因就在于科研和產業嚴重脫節。”佛山市委書記鄭軻說,中試是降低企業創新成本的關鍵一招,佛山發展中試產業,就是要有效解決科研與產業“兩張皮”問題,用專業化的平臺、設備、團隊幫助企業實現新品研發、工藝優化、產品升級,讓創新變得成本可控、風險可控。
基恩賽斯(廣東)生物醫學研究有限公司2023年在佛山成立了生物醫學與疫苗新藥研究院。如今,更是將中試基地落地佛山,未來將為管線研發、臨床試驗和產品上市提供重要支撐。
但實際上,中試平臺只是一個“引子”,公共服務的模式是否具有優勢?產業轉化如何更加高效?這都需要時間驗證,更重要是市場的認可。
有報道指出,深圳某智能投影企業在成都完成中試后,發現成本比深圳低,于是決定在成都注冊子公司,將其在成都中試的產品就近投向市場。
近年來,成都也提出打造全國中試首選地,啟動實施《中試跨越行動計劃》,從平臺建設、項目孵化、人才保障、中試項目、金融資本五個維度推出“中試十條”政策,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中試首選地。
數據顯示,成都不僅建成備案中試平臺和概念驗證中心共40家,也在近期發布《成都市建設西部中試中心實施方案》,計劃到2030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西部中試中心。
在高端科技競爭中,中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不僅反映在企業上,更存在于城市對于高端創新資源的競爭中。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