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位于安徽南部,地處長江水系與錢塘江水系分水嶺,是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的“三江”之源。
近年來,績溪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發揮生態補償資金杠桿作用,以保護為根本、以合作促共贏、以生態謀發展,深入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推動實現生態補償機制功能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從“共護”到“共建”飛躍,為統籌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全縣跨省界斷面(新管斷面)及縣域內主要河流水質均長期保持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相繼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第七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單位,2024年文旅融合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100強。
一、織密源頭水“保護網”,夯實生態補償機制合作基礎。
項目支撐。2012年以來,共獲得補償資金6.5億元,先后編制實施環境綜合治理、生活污水處理、生態環境監管能力、污水管網設施建設等生態環保領域項目158個。登源河綜合治理等3個項目獲得3.22億元國債資金支持,總投資27.49億元的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EOD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
溯源防治。完成全縣72個中心村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開展揚之河、登源河等境內主要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完成“散亂污”整治企業96家。實現“生態美超市”全覆蓋,回收各類垃圾27.76萬公斤,兌換生活用品36.1萬余件。制定實施《績溪縣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2023—2027年)》,完成禁養區內265戶關閉拆除、面積達13.8萬平方米,目前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87.88%。
數字管控。在揚之河、大源河和登源河等新安江支流布設監控斷面,建成由1個應急指揮中心、2個高空探頭及重載云臺、6個城區道路揚塵監測點、5個水質自動分析監測站等組成的全省首個縣域生態環保智慧監控平臺,實現對縣域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的覆蓋,提升風險防控和應急能力。
二、共建一體化“合作區”,拓寬生態補償機制共贏空間。
聯防聯控。與杭州臨安區、寧國市、旌德縣等地建立跨界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建立績溪—臨安跨界環境污染聯防機制,在環境監管、污染排放、環境質量、環境信訪等方面保持信息共享。設立績臨交界荊州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監測毗鄰地區水質變化,荊州鄉、島石鎮跨區域污染防治檢查和水質管控專項排查全面進入常態化。
群策群力。與黃山市歙縣聯合探索建立“聯合河長制”,創建“河長+檢察官+河道警長+生態巡河員”責任體系,定期開展聯合巡河、河道保護管理“清四亂”、非法捕撈等專項行動,推進河道日常巡查、保潔、執法等監督管理常態化、規范化,成功打造了全省首條跨市界幸福河。
共建共享。聚焦“浙皖合作十件事”,推進項目共推、人才共育、服務共享,“支持啟動杭臨績黃鐵路前期工作、支持‘績品’上線浙江農產品展銷平臺”等事項成功納入。舉辦皖浙毗鄰地區黨建聯建推進會,簽訂《毗鄰協作區黨建聯建中長期合作協議》。圍繞智慧文旅、智慧生態監測、智能養老等領域,鏈接杭州等地優勢資源,聯合打造1-2個標桿應用場景,支持符合條件的生態產品交易服務主體按規定參與全省排污權交易平臺建設。
三、打造低碳型“產業鏈”,推進生態補償機制成果轉化。
煥新文旅產業。加快推進“大黃山”建設,構建“一廳一廊四片區”空間布局,大力開展文化興縣旅游發展行動。聚焦長三角旅游客源地市場,編制皖浙天路、浙西天路、徽杭古道融通規劃設計,全面整合毗鄰地區文旅資源,著力打造皖浙天路旅游合作區。
深耕徽菜產業。深入實施徽菜全產業鏈建設行動,全力推進“中國徽菜食材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持續擦亮徽菜區域公共品牌“績品”,加快建設總投資10億元的南京永萊徽菜原產地預制菜項目,打造徽菜預制菜產業集群。
培育電商產業。聚焦發展新農人,支持發展農村電商。先后出臺《促進電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建成杭績數字經濟產業園等多個電商發展平臺,支持打造碧橙網絡、凡農科技等一批優質農村電商企業。今年新培育年網銷額超1000萬元農村電商企業3戶,年網銷額超100萬元的農產品電商品牌3個,上半年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額4.37億元、同比增長42.34%。
發展新興產業。搶抓綠色能源、低空經濟新賽道。績溪抽水蓄能電站全面運行,家朋抽水蓄能電站、中路高空風能發電二期項目加快建設,新能源生態光伏全產業鏈基地成功落地;通用機場項目完成可研批復,致力打造集客貨運輸、農林作業、觀光旅游等功能一體的低空經濟綜合體,推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元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