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科大硅谷建設迎來兩周年。
2年前的6月13日,安徽省政府印發《“科大硅谷”建設實施方案》,在全國科技創新和科技體制改革上率先落下“關鍵一子”。
如今,這盤科創“大棋”正在成局、成勢。
為什么這是“關鍵一子”?安徽又將怎樣建設科大硅谷?
什么是科大硅谷
說起硅谷,大家都不陌生,這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中心之一,集聚了全球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技術和資金,誕生了眾多世界知名企業。
那什么是科大硅谷?
從空間上來看,科大硅谷規劃了“一核兩園一鎮”,其核心區位于合肥高新區中安創谷周邊區域,蜀山園、高新園“兩園”和“訊飛小鎮”。
但科大硅谷并不是簡單的區域“劃圈”,更不同于一般意義的開發園區。按照建設方案,科大硅谷是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創新產業催化、創新生態優化,以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為紐帶,匯聚世界創新力量,發揮科技體制創新引領作用,立足合肥城市區域新空間打造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示范工程。
首先是以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從一開始,科大硅谷就致力于打造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科大硅谷建設的初衷,不是拼體量、拼規模,而是要做體制機制創新、模式變革和科技創新園地。”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董事長吳海龍告訴《決策》。
每當我們提起“試驗田”,很多人就會想到深圳,40多年來,深圳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創造了發展奇跡。如今,科大硅谷以“試驗田”為目標,就是要以體制機制創新引領科技和產業創新。2年來,無論是成立科大硅谷戰略咨詢委員會、組建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和全球校友事務部,還是創建新型研發模式、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人才聚集機制等,都是探索科技體制創新的生動實踐。
其次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美國硅谷、深圳南山科技創新為何能成功?一個重要因素是建立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科技體制機制,探索出了一個具有生機活力的科技創新模式,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深圳的“6個90%”。
科大硅谷建設的首要原則,就是尊重市場配置科技創新要素的決定性作用,讓企業在創新資源配置中掌握決定權,讓科研活動更多成為產業活動、經濟活動。
第三是以開放匯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通俗點說,就是一個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的平臺,既匯聚資源,又分揀資源、推送資源,也即“厚植創新生態,感召五洲英才”。
放眼全球,中國科大有一大批杰出校友,但怎樣感召他們留在安徽、回到安徽創新創業?這就需要一個平臺,科大硅谷就是這樣的載體。更重要的是,科大硅谷不僅是為了匯聚中科大校友,還以此為紐帶,集聚更多國內頂尖、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等資源,深度融入全球高科技供應鏈。
《決策》雜志了解到,與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園區相比,科大硅谷沒有自己的重資產,而是“孵化器的孵化器”,就像一個移動的”高新區”,是“驅動軟件”,去挖掘、發現資源、人才、項目等,賦能企業發展。
最后,這是一個包容創新創業創造的生態系統。在科大硅谷,既有科研、產業、資本、人才的完美鏈接,也有學術研討、文化交流、生活時尚等品位氣質,還有舒適的宜居環境,處處充盈著學術的熱烈、科學的理性和生活的溫馨……
當然,這只是科大硅谷的四個橫截面,科大硅谷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可以是平臺、品牌,也可以是創業高地、“科漂”樂園等等。如果真要說科大硅谷是什么,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不同的答案,而這也正是科大硅谷的魅力和想象力所在。那么安徽為什么要建科大硅谷?
為什么要建科大硅谷
曾有一位資深專家發出“三問”:美國硅谷為什么能在60多年來,依然成為無數高端科研人才追逐夢想的淘金之地?深圳沒有多少高校和“國家隊”的科研院所,為什么形成了全國最有活力的創新高地?安徽特別是合肥的科技創新名聲在外,為什么沒有形成一個“拳頭”,沒有充分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實際上,這三個問題的背后,蘊含著為什么要建設科大硅谷的底層邏輯。
從發展大勢來看,這是安徽心系“國之大者”的主動作為。安徽作為國家科技力量的中堅省份,作為長三角共建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的一員,在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應當有更大作為,在科技強國建設中應當有更大貢獻。安徽建設科大硅谷,體現的是時代擔當、使命擔當、責任擔當。
從區域競爭來看,這是安徽搶占先機、贏得主動的關鍵舉措。放眼全國,許多省份正卯足力氣、握緊拳頭抓創新,發展形勢催人,競爭態勢更逼人。
先看長三角,上海張江已成為上海創新的名片、中國創新的品牌;浙江推進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杭州數字經濟獨領風騷。南望珠三角,深圳已成為全球科創中心,以深圳前海為代表的粵港澳大灣區日益成為吸引廣大青年創新創業的沃土。北眺京津冀,北京中關村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科技代名詞;雄安新區建設國際一流創新型城市,成為高端科研人才追逐夢想的淘金之地。遠望中西部,武漢、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同樣創新大動作頻頻。
一位區域經濟專家分析認為,區域經濟競爭早已進入創新賽道,搶占先機的根本出路在創新、核心動能在創新。安徽建設科大硅谷,就是要在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努力以創新“領先一步”為發展“一路領先”積蓄力量、創造條件。
從戰略取向來看,這是安徽打造“三地一區”的具體行動。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是擺在“三地一區”第一位的任務,怎樣打造?
最重要的是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發揮好安徽的科創優勢,走寬走暢“科技+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實現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聚集地的相互協同、相互促進。而建設科大硅谷,就是把中國科大的校友資源優勢、科研優勢與安徽的創新資源結合起來,通過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廣泛匯聚全球創新資源,更好實現科技和產業融合,打通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聚集地之間的鏈接,讓改革的“試驗田”成為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高產田”,培育發展更多新質生產力。
可以說,打造科大硅谷,體現的是國家戰略需求、區域競爭抓手、安徽探索科技體制創新的使命、責任和擔當。
怎樣建設科大硅谷
建設科大硅谷,安徽籌謀多時。早在2020年底發布的安徽“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便提出“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在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打造科大硅谷”;2021年的安徽省十一次黨代會報告,2022年、2023年、2024年連續三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明確提出推進科大硅谷建設。
為謀深謀細這項工作,安徽省政府主要領導主持召開的相關會議就有10多次,還成立了以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科大硅谷建設領導小組。
安徽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建設科大硅谷,必須從一開始就把標桿立高、把方向定準、把定位做實,絕不能讓科大硅谷成為低品質的所謂科技創新的‘大雜燴’。”
作為改革創新的產物,建設科大硅谷也必須要有改革創新的打法,關鍵是要找到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最佳結合點。
首先,堅持市場化原則貫穿全過程。科大硅谷堅持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領導小組定策略、定目標、定方向,科大硅谷平臺服務公司作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以市場化方式運作,提供人才團隊招引、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管理等服務,對各單位的運營主體和團隊,給予充分的自主權,讓科研活動更多地成為產業活動和經濟活動。
《決策》雜志注意到,科大硅谷平臺服務公司既不是事業單位,也不納入國有控股企業管理序列,這就決定了平臺公司的運營模式更加市場化、方式更加靈活。
在此基礎上,科大硅谷招募“全球合伙人”,讓高水平團隊運營細分單元,“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創新體,它可以是一片區域,也可以是一棟樓。”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遵循市場化原則下,安徽探索出了“谷、院、網”互動賦能的新手法。
所謂“谷、院、網”互動賦能,是指通過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相互賦能,推動科研機構、高校院所、大科學裝置與企業、資本的協同創新,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與新興產業聚集地融合發展的生態系統。
“在新技術新產品先試先用方面,科大硅谷扶持很有力度。落戶科大硅谷有助于公司豐富人才資源、加強科研實力及產業鏈資源整合,加速技術迭代與商業化落地。”中科星馳聯合創始人、CTO王智靈說。
形象地說,“谷、院、網”就是一個有機體,就像人體的心臟、手和腳,它們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科大硅谷系統。
其次,省市校三方協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簡單來說,安徽省合肥市協同、以合肥市為主、以中國科大校方助力,三方各司其職、無縫對接,形成強大合力。政府主要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優化政策供給,為“全球合伙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
最后,是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在科大硅谷的建設中,離不開金融資本和基金助力。與常見的資本不一樣,科大硅谷引導基金總規模達300億元,主要致力于“投小投早投科技投前沿投未來”,這與“耐心資本”理念不謀而合,強調的是投資項目的長期收益。
在這個循環互動下,科大硅谷構建起了“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互動機制,打造出了“一棟樓就是一個創新聯合體,一棟樓就是一個產業鏈”的創新生態,也被稱為“豎”起來的產業鏈。
一整套新打法,帶來的是科大硅谷火熱的發展態勢,釋放的是強大感召力。
“在科大硅谷,能找到家的感覺。”
“來到科大硅谷創新創業,這一步走對了。”一位年輕創業者說。
“我們選擇回安徽發展事業,就是沖著科大硅谷來的,因為這里能闖能試。”阿爾法公社創始合伙人、CEO許四清說。
“我們非常看好合肥未來的科創經濟發展空間。計劃設立一支人工智能方向的天使基金,吸引國際上、長三角、珠三角很好的一些企業到科大硅谷落地。”一位創投合伙人說。
從他們的口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朝氣蓬勃、熱氣騰騰的科大硅谷,“就像星火一樣熱烈起勢,產生了很強的磁場效應”。
截至目前,科大硅谷已落地創新型企業超1390家,落地項目800多個,吸引全球200多家高水平團隊申報合伙人,依托全球合伙人資源稟賦打造了36個創新單元。
以位于科大硅谷核心區的鯤鵬大廈為例,作為高新企業的孵化器,是“科創+產業”融合成一體化創新單元的典型。
在創新生態的構建中,基金叢林尤為重要。經過2年建設,科大硅谷基金叢林愈發茂盛,已經集聚各類基金20多支,形成資本放大效應3.43倍,正錨定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賽道,“在天空里扇動著資本的翅膀”。
“2023年11月,公司得到科大硅谷高層次人才C類團隊項目資金支持,并完成與中信銀行簽訂貸款協議,獲得初創貸;憑借科大硅谷的有力支持,我們完成了天使輪數千萬元股權融資,有效解決了項目運營前期資金短缺問題。”華彩科技創始人項宏發說。
看得見的是數字變化,看不見的是科大硅谷的品牌感召力正日益凸顯,海內外創業者慕名而來。《決策》雜志記者注意到,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已廣泛聯絡全球各高校院所校友組織約120家,聯系服務校友超12000人次,已匯聚創業就業從業人數30000余人。越來越多的創業團隊和人才來到科大硅谷,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科漂”。
當“北漂”“深漂”“滬漂”不再成為必選項,無數的“科漂”聚集在一起,科大硅谷將以星火燎原之勢成長。最為重要的是,科大硅谷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正在輻射帶動安徽全省乃至全國,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
“科大硅谷的夢想是要做成‘科學大硅谷’,做科創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的創造者,就像安徽‘小崗村’一樣引領一大片。”吳海龍告訴《決策》。
相信不久的一天,當人們一談到中國的科技創新,一談到中國的高層次人才創業時,就想到北京有中關村,上海有張江,深圳有前海,合肥有科大硅谷。那時的科大硅谷,必將更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