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徐州,你會想起什么?
或許很多人印象里還是“一城煤灰半城土”、一座蘇北的老工業基地……
事實上,徐州東連沿海經濟帶、西襟中原經濟區、南接長三角城市群、北臨環渤海經濟圈;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經濟區,是中國最早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之一,1986年由經濟學家于光遠倡導成立,2017年從中央層面確立了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地位;通過產業、城市、生態“三大轉型”,如今已是“一城青山半城湖”;連續多年實現糧食產量過百億斤,是名副其實的“淮海糧倉”……憑借自身硬實力,徐州的城市首位度與日俱增。
那么,徐州做對了什么?
一座城聯結九座城
2023年,徐州GDP升至8900億元,排名江蘇省第六,正進擊江蘇下一座萬億之城。作為江蘇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中擔負著重要角色。
徐州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稱,還是江蘇第五座開通地鐵的城市。
2018年,以徐州為中心,一座城聯結九座城,江蘇徐州、宿遷、連云港,山東臨沂、棗莊、濟寧、菏澤,安徽宿州、淮北,以及河南商丘等十座城市共同構成的淮海經濟區,進入新一輪區域合作發展的戰略“棋局”。
根據《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宣言》,各兄弟城市將攜手構建區域協同發展新機制,加快城市交通互聯互通,深化城市產業協作協同,推動生態環保聯防聯控,促進社會事業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區域協同發展水平。
盤活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大局,徐州是戰略“棋眼”。今年兩會期間,在國家發改委所作《關于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里,制定淮海經濟區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成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融合發展的政策舉措。
徐州市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錨定“十四五”邁入萬億級城市的目標不動搖,以硬核實力支撐區域協調發展,持續提升輻射帶動能力。
產業聯盟整合區域資源
過去,徐州是靠資源發展的老工業基地。近年來,通過關停并轉,徐州推動鋼鐵、焦化、水泥、熱電、化工五大傳統產業轉型,目前正在發力創新產業集群培育體系建設。經歷轉型后,徐州在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上已攀升至第22位。
從細小的金屬粉末到一件件重型機械,徐州正在聚力打造工程機械、綠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等“343”創新產業集群,牽引帶動徐州中心城市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升級。2023年,徐州創新產業集群實現規上工業產值5505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87%。
工程機械是徐州“一號產業”,集聚了徐工集團、卡特彼勒、利勃海爾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2023年徐工集團整體營收超過千億,帶動淮海經濟區內3000多家上下游企業,實現銷售額約500億元。
打造產業聯盟,促進抱團發展,是徐州整合區域資源的重要舉措。2018年11月,徐州市工程機械產業聯盟成立,通過整合工程機械行業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共同攻克行業關鍵技術難題。
隨后,數字經濟產業聯盟、綠色低碳能源產業聯盟、高端紡織產業集群創新聯盟、新材料產業聯盟陸續成立。截至目前,徐州“343”創新產業集群已經分別成立產業聯盟。
這些產業聯盟已吸引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園區、咨詢機構等1500余家單位參與。2023年,徐州市“343”創新產業集群帶動淮海經濟區相關配套產業超1200億元銷售額,為高質量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筑牢產業支撐。
除了工業,徐州在農業上的表現同樣亮點頻現。
目前,徐州市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14.27萬畝,擁有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2.8萬家,有力保障了當地糧食穩產高產。數據顯示,2023年,徐州全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01億斤、實現“二十連豐”。
主糧之外,徐州產出江蘇全省五分之一的生豬、三分之一的蔬菜和水果,食用菌、奶業、肉鴨產量也在全國名列前茅。徐州還是著名的“四辣”——大蒜、辣椒、生姜、大蔥種植之鄉。邳州市作為全國3個大蒜主產區之一,形成了集種植、加工、貿易、研發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黑蒜、蒜片、大蒜素等產品暢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提升區域服務能級
徐州區位優勢突出,吸引了許多周邊城市人才前來定居、投資、就醫等,人口流動頻繁,跨省業務辦理需求量大。
2021年,淮海經濟區內10座城市共同簽署了《淮海經濟區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共同建立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工作機制,牽頭推進淮海經濟區政務服務區域服務一體化建設。
協議的簽訂,實現了淮海經濟區40多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并在此基礎上持續擴大“朋友圈”,推動更多區域、更多高頻服務事項“跨省通辦”,為群眾異地辦事提供便利。
徐州“跨省通辦”政務改革主要集中于公積金、醫保、交通、企業等領域。2023年,徐州市被列為江蘇省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試點城市,年度辦件量達70.5萬件。
醫療是老百姓關注的焦點,徐州有三級醫院24家,居淮海經濟區之首。2024年1月至3月,異地來徐就醫的參保地城市,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淮海經濟區內的宿州、淮北、棗莊,總費用占比合計超過六成。
除了打通政務服務的區域堵點,中心商圈建設也是徐州提升區域服務能級的一環。
提到江蘇的商圈,首先想到的是南京新街口。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徐州中心商圈僅次于南京新街口,是江蘇第二大城市核心商圈。目前,徐州中心商圈已集聚超過1500家商貿企業,年客流量超6000萬人次、交易額超百億元。
徐州金鷹國際購物中心落戶徐州已20年,成為淮海經濟區周邊居民的購物首選之一。淮海經濟區周邊城市居民來徐州中心商圈購物,看重的是品牌和服務,徐州金鷹已匯集了500多個知名品牌,部分品牌是區域內的唯一一家。
2024年清明假期,金鷹國際、蘇寧廣場、金地商都、中央百貨等重點監測的中心商圈9家企業,共實現銷售額6741.8萬元,累計客流量119萬人。徐州中心商圈客流中,來自淮海經濟區的游客占比超過三分之一,其中安徽的客流最多,山東其次。
不止于此,提升消費輻射能級,徐州還有更大目標——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2023年3月,徐州市政府印發《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徐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突破4500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0%。
時在勢在,一個更具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的徐州身影,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