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往往在例行管理之外。
2021年以來,上海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并開展了兩批試點,首批試點單位是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二批試點單位是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一共6家機構。
長期形成的科研管理模式,有著較強的路徑依賴。在常規科研管理之外,專門設立“基礎研究特區”,成為一個很好的破冰之舉。“基礎研究特區”特在哪?
01
創新“第一公里”
從歷史上看,真正的技術突破和變革,都是從基礎科學的突破引起的。沒有基礎科學的突破,通常很難在技術、產業層面產生變革。
基礎研究的突破,是創新鏈、產業鏈和經濟社會發展鏈的“第一公里”。換言之,如果沒有基礎研究的“從0到1”,就沒有后續產業的“從1到100”。
從現實來看,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迄今七八十年,全球還沒有發生重大的技術變革,一定程度上也導致近年來各國經濟社會發展遲滯,根源在于基礎研究長期沒有原創性突破。因此,世界主要科技大國、強國都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
但是,基礎研究耗時長、投入大、難度大、風險大。基礎研究往往是在“無人區”探索,沒有現成的方法和經驗可以借鑒,短期幾年甚至十幾年可能都未必會有顯著的科學發現。基礎研究需要比較大的一次性和長期投入,用于購買各種試驗設備和材料,以及穩定資助科研團隊。這些特點決定了,基礎研究只有政府或者大企業才有條件組織實施。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科技項目研究資助形式多以應用性為主,注重科技成果的應用轉化,導致資助周期一般比較短,項目資助缺乏連續性。
再加上項目申請流程較為復雜等問題,使得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重視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應用型研究項目。“投入產出比”很低的基礎研究,很容易成為“冷板凳”,少有人問津。
為破解這樣的問題,2021年,上海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是20項重點舉措之一。通過設立“基礎研究特區”,一方面期待能夠形成一批基礎研究的突破性和原創性成果;另一方探索形成基礎研究管理創新的有益經驗。
科研人員進行探索研究
02
松綁放權,減負賦能
上海在“基礎研究特區”內,主動變革不利于基礎研究創新的傳統管理辦法,對科研管理單位松綁、放權,為科研人員減負、賦能,引導和激勵有條件的科研單位、科研人員投入到基礎研究上去。
為保證科研人員及團隊獲得相對充足的探索和研究時間,“特區計劃”以5年作為一個周期,對試點機構的基礎研究進行穩定支持。并且賦予特區充分自主權,支持主體單位站在自身機構統籌的角度,允許自由選題、自行組織科研、自主使用經費,激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減少各類申報所占據的時間精力。
上海市每年向每家“特區”投入1000萬至2000萬元,持續5年;試點單位以不少于1∶1的經費比例共同投入。而且,允許試點單位前瞻判斷未來3-5年的重點研究方向,遴選“從0到1”的原創項目。從目前情況看,單個項目經費在100萬元至1000萬元不等。
“基礎研究特區”實行試點單位“區長”負責制,擁有充分科研組織自主權。減少申報過程中的各種限制。比如,不按院系或學科設置限額申報比例限制,簡化項目申報書、計劃書等標的文件;簡化預算編制;賦予項目負責人充分的科研路線自主權等。
尊重基礎研究創新規律,不設硬性考核指標。針對國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布局,自由探索不限技術路線,不設硬性考核指標,而且給予長期穩定資金支持。
在“基礎研究特區”,項目申報材料只有薄薄兩頁紙,立項時間縮短至兩三個月。科研經費除了能用來買儀器設備,還能用來給課題組人員發放績效獎金。
硬性指標束縛少了,科研人員顧慮少了,更為發散、更具前瞻性的科研問題自然就容易多起來。在遴選基礎研究項目時,試點單位都將“顛覆性”作為首要標準,持續穩定支持具有探索精神和發展潛力的科研人才,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
一批原本只是腦海中天馬行空的創意,甚至是異想天開的科幻式構想,由此有了試錯、嘗試的舞臺。
有的試點單位不簡單以科研成敗為導向,賦予項目負責人充分的科研路線自主權。
有的試點單位在評價考核中,根據研究屬性設立科學分類評估,注重代表性成果質量。
有的試點單位堅持“先定人,后定事”,向青年學術帶頭人領銜的基礎研究團隊傾斜的同時,對中期評估前20%的團隊追加支持,為推動重大原創成果產出提供保障。
有的試點單位,改革考核評價機制,在項目執行期間,根據入選人員類型,取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越是有重大突破意義的創新,失敗的可能性往往越高。如果害怕失敗,科研人員自然很難去大膽探索。“基礎研究特區”給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較為寬松的研究環境,從而容易聚焦長期性的基礎研究。
03
特區的“邊界”
“基礎研究特區”目前還處在試點階段,很多問題還在探索當中。從目前情況看,首先要把握好特區的“邊界”。
雖然是“特區”,但也是有邊界的。只有在“特區”內符合條件的科研人員,才享有從事基礎研究的特殊政策。上海“基礎研究特區”在管理中又不囿于邊界,在政府管理和政策引導上,注重各個方面形成共同引領和一起推動基層研究創新的社會氛圍。
比如,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獎評審對評價指標進行了修訂,將科研成果與“四個面向”的結合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打分指標,重獎基礎研究和原創發明。這不僅是上海科創策源力的顯著提升,也反映出科技評價作為創新指揮棒的導向之變。
“特區”特在特殊政策,沒有差異就沒有政策。在“基礎研究特區”廣受關注的情況下,對試點單位和科研人員又有重大利好,必然有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想進入基礎研究特區的試點單位。這種情況下,堅持守好“基礎研究特區”的邊界就變得非常重要。
如果對想進入試點的單位沒有政策邊界,使得“基礎研究特區”政策成為普惠性政策,“特區”就不是“特區”,就很難充分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基礎研究特區”的核心邊界是“基礎研究”的特區,如果想要申請特區試點的單位,自身不具備基礎研究的條件,則不適宜進入試點單位。
“基礎研究特區”取得成效的關鍵在于,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入到基礎研究條件最好的試點單位和科研人員。
同時,“選對人”也是“基礎研究特區”取得成效的關鍵。上海在“特區計劃”中探索了多種人才選拔機制,包括揭榜掛帥、院士推薦、學院推薦以及項目專員推薦等。“項目專員”是專門負責挑選某一領域“千里馬”的“伯樂”。
有的試點單位,形成了一個80余人的基礎研究人才庫,根據“特區計劃”的目標要求,按照“把得住方向、做得了科研、帶得了隊伍”的標準,遴選出25名科學家進入“特區計劃”。
有的試點單位,在交叉類項目中新增了“雙負責人制”,鼓勵不同學科方向的青年科研人員跨領域合作,單個項目的資助經費也相應提高到了300萬元。
在接下來的試點中,還要進一步探索針對具有較強創新能力人才的遴選方法。另外,科學問題的發現機制、“0到1”項目立項判斷的準則、符合基礎研究科學規律的評價體系與標準,以及鼓勵原始創新的創新氛圍等,都需要進一步探索。
(作者張國玉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為國家行政學院2018年科研項目“習近平黨的全面領導思想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