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決策部署,
2021年12月,經安徽省委省政府批準,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蕪湖片區在全省自貿片區率先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探索實施“一顆印章管審批”,初步實現“一章審批、一窗受理、一套清單、一網通管”,得到省委書記鄭柵潔同志批示肯定。隨著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企業發展預期不斷提升,市場主體快速發展,截至目前,蕪湖片區實有法人企業5074戶,注冊資本總計628.7億元。
聚焦機構重塑,實現“一個主體對外、一顆印章審批”。組建行政審批局,將關聯度較高的審批事項相對集中到規劃建設、經濟發展、市場監管三個審批板塊。落實“全省一單”權責清單制度體系,按照統一高效和應劃盡劃原則,將省、市、區級共382項事項全部劃轉至行政審批局,涉及26個省級部門和20個市區級部門的審批事項,全部集中到一顆印章,實現“一個主體對外、一顆印章審批、一個平臺服務”。目前,企業在政務大廳綜合窗口僅需0.5個工作日就能一次性完成營業執照、稅務登記、免費公章等業務辦理。
聚焦無差通辦,推進政務大廳“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建成全省首個自貿片區綜合服務中心,打造“省內領先、國內一流”的高標準政務服務環境。對標上海徐匯區設立“無差別受理”綜合窗口,集約整合政務大廳辦事窗口,將傳統的“多窗受理”變為“一窗受理”,窗口數量壓縮一半以上,企業僅需向一個窗口、一名工作人員、遞交一次材料或提出一次訴求就能辦理蕪湖片區承接的事項。“無差別受理”綜合窗口徹底打破窗口業務壁壘,構建“前臺統一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模式,實現“一窗通辦”和“專業人干專業事”,全面提升審批服務效能。
聚焦創優環境,有機融合“政務服務+企業服務”。創新“標準化+非標準化”企業服務新模式,“標準化”服務以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為主導,探索創新行政審批改革和政務平臺建設;“非標準化”服務以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問題為出發點,聚力解決企業個性問題、行業共性問題。探索建立“342”機制,即“有困難找我們、要資金找我們、要人才找我們”3大核心功能、“助企紓困”“金融超市”“政策兌現”“人才驛站”4個線下窗口和“企業賦能”“國際交流”2大特色場景,打造“全覆蓋、全過程、全功能、平臺化、網絡化、個性化”企業綜合服務平臺。
聚焦方式創新,為企業群眾提供貼心服務。打造7×24
小時政務服務大廳,提供“管家式”幫辦代辦服務,通過“窗口無否決權”“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等制度創新提升服務水平。統一執行“窗口無否決權”,窗口工作人員不能隨意說“不”,真正為企業“不設路障設路徑”。設立幫代辦窗口,建立“聯企幫辦代辦”機制,主動對接片區重點企業和項目,以項目審批難點焦點問題為導向,實行項目審批精準幫辦代辦服務。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以多種評估評價形式推動政務服務工作邁上新臺階。
聚焦流程再造,通過“物理集中”催生“化學反應”。推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開展“一業一證一碼”改革,實行企業開辦“套餐式”服務,實現“一窗受理、集中辦理、一鏈辦結”。精簡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實行施工許可核發告知承諾制、低風險工程免于施工圖審查、消防驗收備案豁免或告知承諾制、工程質量驗收告知承諾+工程質量終生承諾,實現“拿地即開工”。全面深化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開通政務服務網蕪湖片區板塊,承接事項實行全程網辦。建設一站式智能審批平臺,企業可以一次性申報所有材料,避免多頭重復提交。
聚焦審管銜接,創新“監管+服務”模式。針對風險較高、專業性較強的監管領域,將過去的政府部門上門執法轉變為部門及專業機構聯合“會診”,實現監管與服務有機結合。搭建智慧化數字監管平臺,建立審批與監管信息互通機制,集成涉及生態環境監管、市場監管、工程建設等20個重點領域的易見、易發監管事項,組建一支跨部門風險排查隊伍,實現網格化、精準化日常監管,有效避免多層、多頭、重復檢查執法,減少對市場主體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干擾。
(來源:蕪湖市委改革辦、自貿試驗區蕪湖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