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重要指示精神,破解中小城市人才引進難、人才政策兌現難、人才激勵難等問題,2021年7月,蕪湖市在安徽省率先成立人才發展集團,啟動“紫云英人才計劃”和“3113”人才工程,以市場化方式提供專業化、一站式服務,加快優質人才資源集聚,力爭“十四五”期間新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300個、領軍人才1000名、高端人才1萬名,累計引進30萬名大學生。該創新做法被《中國組織人事報》報道,并入選安徽省2021年度十大改革案例。
堅持市場化導向,科學定位集團功能。蕪湖市人才發展集團為國有獨資公司,注冊資本金5億元,由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市委組織部主管,按照“黨委領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服務人才”的原則,實行集團化運營管理模式,構建“集團總部、專業平臺、經營實體”三級管理架構,即在集團總部之下,打造人才服務平臺、人才基金運營平臺、人才公寓運營管理平臺。集團主要開展人才招引獵聘、人才項目投資、創新創業孵化、人才公共服務、產教融合發展、人才數字大腦建設、人才公寓建設管理等七項核心業務,探索“人才+服務+資本+產業”運作機制,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項目鏈深度融合。
開展立體化推介,構筑人才集聚磁場。2021年9月啟動“全國百所高校大宣講”,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帶頭與20萬大學生線上線下交流互動,新華網、搜狐網、抖音和今日蕪湖四大平臺同步直播;15名市領導分頭帶隊,攜本市企業組團赴上海、南京、廣州、西安、武漢、重慶、長沙等地19所知名高校,開展政策宣傳和現場招聘活動,現場達成就業意向4012人。成功舉辦首屆紫云英人才日活動,線上觀看超1200萬人次,派發3000萬元紫云英人才城市體驗券,吸引1.2萬名大學生投遞簡歷。開展百名博士蕪湖行、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業項目路演等主題活動,廣泛開展引才合作。
加強精準化對接,暢通校企交流合作。圍繞蕪湖市十大新興產業鏈人才需求,為奇瑞、海螺、美的等重點企業和重大“雙招雙引”項目提供個性化專班服務。面向市外高校,舉辦冬令營研學活動和紫云英人才云上雙選會,吸引大學生來蕪就業創業。與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皖南醫學院等10所在蕪高校發起成立蕪湖高校人才發展合作聯盟,推動校企人才合作,全市870家企業走進市內外21所高校開展宣講招聘,組織大學生入企參訪、實習和就業簽約過萬人。每周開展“萬名高校學子進百企直通車”活動,組織在蕪高校大學生走進奇瑞、海螺、三只松鼠等重點企業開展訪學活動,強化產業鏈和人才鏈精準對接。
聚焦便利化服務,重構政策兌現流程。全面梳理人才政策兌現的流程環節和痛點堵點,推動流程再造,徹底改變過去分散式、層級化兌現流程。制定大學生產業實習補貼發放、青年英才租房補貼發放等26項實施細則,有力提高政策精準性和可操作性。依托“皖事通”建成蕪湖紫云英人才服務平臺,將政策兌現周期從過去3-8個月壓縮至1個月左右,努力打造政策兌現“網購式”體驗。平臺啟用以來,移動端使用量達256余萬人次,辦理業務3萬多件,近4萬名高校畢業生通過“秒批、秒辦”領取生活補貼和穩定就業補貼,實現“即申即享”“零材料”辦理,累計兌付市人才專項資金1.28億元。
蕪湖市人才發展集團成立以來,初步構建了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的現代人才發展新體系,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破解了中小城市人才引進難問題。通過市場化機制對接人才、引進人才、評價人才,有效實現人才與企業、人才與政策的精準對接,實現在更廣闊的市場范圍內調配、整合及優化人才資源。去年以來,新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123個、領軍人才266人、高端人才3157人,累計引進9萬名大學生在蕪就業創業。二是破解了人才政策兌現難問題。通過整合各部門人才工作職能,打包移交人才發展集團“一個平臺”市場化運作,有效解決人才政策、人才服務“碎片化”“分割化”“部門化”問題,人才政策兌現再也不用去找七八個部門、走十幾道程序。三是破解了人才作用發揮難問題。通過設立創新創業投資基金和大學生創業基金,對天使期、風險期企業和在蕪創業大學生進行重點扶持,促進各類人才發揮最大作用,讓人才真正能夠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來源:蕪湖市委改革辦、市委人才辦、市人才發展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