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022年全國節水抗旱稻現場觀摩與技術研討活動在安徽合肥舉行。活動采取線上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本次活動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辦,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安徽豐大集團承辦,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協辦,旨在為政府相關部門、科研單位、技術人員和種植戶搭建互動交流平臺。
種業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節水抗旱稻推廣典型省份相關部門代表、節水抗旱稻推廣單位代表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參加活動,并圍繞節水抗旱稻以及水稻種植等話題進行了探討與交流。
合肥市副市長何逢陽在活動致辭中表示,合肥將像支持芯片產業發展一樣支持現代種業發展,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創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優化空間布局等舉措全力打造“種業之都”。節水抗旱稻作為一種革命性的創新品種,與合肥這座城市有著相同的創新基因,期待合肥成為節水抗旱稻開枝散葉之地。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潘鑫表示,節水抗旱稻栽培模式可有效緩解多變的氣侯條件和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等不利影響,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田增值、農民增收等特點。目前,安徽節水抗旱稻推廣面積占全國總推廣面積的70%以上,為安徽省水稻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案。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劉信表示,節水抗旱稻是推動種業科技進步的一項重要成果。多年研究和實踐表明,節水抗旱稻兼具節水、耐旱、高產、易栽培、肥料高效利用等優良特性,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推廣應用價值。
豐大集團總經理吳智勇表示,豐大集團依托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實力和技術支撐,成為節水抗旱稻重點推廣單位,開創了科企融合發展的新機制。未來豐大將加大合肥本土尤其是環巢湖地區的品種推廣力度,逐步改變當地水稻種植結構,為環巢湖環境治理工作做出貢獻。
活動中,節水抗旱稻研究團隊的領軍人物、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作節水抗旱稻專題報告,重點介紹了節水抗旱稻的基本特性與發展前景。
活動還舉行了全國節水抗旱稻全產業鏈創新聯盟成立儀式。此外,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分別與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節水抗旱稻減排及數字化”項目協議,與長豐縣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活動期間,相關人員赴長豐縣崗集鎮牛寨村淮西現代農業示范園豐大節水抗旱稻試驗基地進行了現場觀摩。據介紹,2020年至今,從擁有第一個國審節水抗旱稻品種旱優3015開始,豐大節水抗旱稻的品種體系建設日益完善。此次活動中,長豐縣崗集鎮淮西現代農業生態園豐大節水抗旱稻科研基地展示了數百個新品種。相關專家在現場就節水抗旱稻輕簡化栽培方式、生產管理技術要求等內容進行介紹和交流,并進行了節水抗旱稻品種推介。
據介紹,節水抗旱稻是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原創科技成果,是在水稻科技進步基礎上,把現代水稻高產優質特性與旱稻的抗旱耐旱特性相結合,培育出的新型栽培稻品種。節水抗旱稻水分利用效率與抗旱性明顯增強,可像小麥一樣“旱直播旱管”,也可“水直播旱管”,在拓展水稻種植空間,節約水資源的同時,還因旱作改變了稻田生態環境,大幅降低了稻田溫室氣體的排放。節水抗旱稻畝產 550公斤以上,全國年推廣面積約300萬畝,并已推廣到“一帶一路”國家。羅利軍團隊的項目“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節水抗旱稻旱直播節水栽培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2022年糧油生產主推技術。
近年來,安徽省與合肥市政府強化政策支撐,全力打造“種業之都”。現代種業成為合肥市16條重點產業鏈之一。目前全市持證種業企業234家,其中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8家,位居全國第二,A股上市企業2家,位居全國第一。據悉,合肥將進一步打造種業上市公司合肥板塊,推動包括皖墾種業、江淮園藝、安徽國豪、豐大種業等在內的一批種業企業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