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穩天下穩,糧足百姓安。十年以來,貴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步一個臺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糧食連年增產增收,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農業科技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強力推進。貴池農業的十年,是砥礪奮進的十年,也是收獲頗豐的十年。
據貴池區2021年農業發展數據情況來看,2021年全年貴池區糧食產量250757噸,比上年增長1.7%。在主要農產品方面,稻谷產量達到203354噸,增長1.1%;油料產量32645噸,增長20.3%;棉花產量445噸,下降72.0%;茶葉產量2473噸,增長7.4%;蔬菜及食用菌產量89220噸,增長4.2%。相較于十年前,貴池區第一產業發展始終穩中有進,不斷夯實生產基礎,讓百姓的飯碗端的更牢!
三農加速度 優勢產業亮底色
在貴池區棠溪鎮,此地因棠花遍地,溪流縱橫而得名。境內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景色如畫,素有“畫里鄉村”之美譽。然而,美景并不是這里的代名詞,大名鼎鼎的西山焦棗才是這里最亮眼的一張名片。
西山村隸屬池州貴池區棠溪鎮,地處風景秀麗的龍舒河西岸,被譽為“云間鮮棗世界”。這里有著大面積適宜棗樹種植的山地,而西山焦棗的棗樹就生長于海拔約500米的西山村,那里土壤稀疏,礦物質含量高、晝夜溫差大,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為國家標準的35倍,因此產出的青棗個大、皮薄、肉厚、核小,維生素和糖分均高于其他棗類,甜味清純。經過采摘和傳統工藝的制作,就形成了色、形、質、味俱全的西山焦棗。據《貴池縣志》記載,從宋仁宗天圣年間起,西山焦棗就已經是貢品,其外形精致、口感絕佳、營養價值高,是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梢哉f,小小的一顆焦棗,已經逐漸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大大動能。
棗子品質好,制作技藝更是精益求精。西山村具備焦棗制作技藝是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在一定程度上讓西山焦棗的品牌影響力發揮更持久的作用。近年來,西山村對焦棗制作技藝進行重點扶持,打造非遺產業集群,帶領一批焦棗種植戶和加工個體戶積極利用扶貧資金發展扶貧車間和扶貧項目,帶動貧困戶和邊緣戶致富,引導各類經營主體抱團發展,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模式。同時,基建提檔必不可少,為了支撐西山焦棗產業的長穩發展,當地不斷加強基礎設施保障力度,并從2016年開始結合中國農民豐收節和區重要文藝節、旅游節,力求形成品牌宣傳效應。
2015年8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正式批準對“西山焦棗”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6年9月,“西山焦棗”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2021年6月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西山焦棗”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近年來,貴池區棠溪鎮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狠抓西山焦棗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發揮地理優勢,制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提升西山焦棗品質,延伸產業鏈促進西山焦棗產業發展,產值目前已經達到了約2億元規模。
2022年9月16日,池州市貴池區名棠“老樹齡”棗首發儀式暨第五屆西山焦棗采摘節在貴池區棠溪鎮西山村順利舉行,進一步助力貴池西山焦棗及棠溪鎮區域農產品品牌宣傳,壯大集體經濟發展,助力農民增收。
曾經不起眼的小山村,已經在焦棗產業的發展道路上實現騰飛,曾經的荒山也早已成為喜人的棗園。小焦棗成就大產業!西山焦棗正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發展新動能 產業助農顯特色
“五新貴池”新氣象,產業發展當頭進。鄉村要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貴池區近年來不斷培育現代農業新動能,促進農民持續增產增收。通過出臺各項優惠政策等措施,全區農業產業化已呈現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快速增長,生產基地初具規模,品牌效應持續增強,市場銷售不斷拓展的格局,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美麗新畫卷。
因地制宜,因地施策。貴池區正在不斷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明確在南部山區重點發展茶葉、經果林和食用菌等產業,在沿江圩區、丘陵地帶,大力發展優質水稻、稻漁(蝦)綜合種養、籽蓮、苗木花卉和蔬菜等產業,結合各地實際,充分發揮各地特色,利用區域優勢,全面做活產業發展,通過帶動就業及延伸產業鏈等形式,助推鄉村振興,讓廣大農村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同時,貴池區堅持推進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出黃精、必勝板栗、霄坑綠茶等一批優質農產品,通過這些獨具特色的農產品打造出優質貴池品牌,實現農產品向產業化道路的發展。
產業發展已經實現產業助農的愿景,產業發展已經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隨著農業產業化、特色化、鏈條化的深入推進,鄉村產業發展正在由“高速度”向“高質量”不斷轉型。
鄉村振興是發展的最大潛力,十年來,貴池“三農”發展的征程更加波瀾壯闊,步伐更加鏗鏘有力。改革踏石留印、蹄疾步穩,為農村發展不斷積聚著動力、創造著活力,也為鄉村振興全局夯實了堅實基礎、增添了全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