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安慶市望江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機械強農重要論述及指示批示精神,圍繞省市機械強農行動計劃中的各項內容,細化具體目標要求,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農機裝備制造企業培育、全程機械化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業“標準地”改革、農產品倉儲冷鏈設施建設等“五大行動”,推動望江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2022年1-6月,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6億元,同比增長11.6%。
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在現有農機裝備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大而優的機械,推廣先進適用的新型農機具,中小型農機具總量逐漸增加,類別逐漸擴大。截至去年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47.8萬千瓦,有各類拖拉機23081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399臺;插秧機567臺,其中乘坐式110臺;聯合收割機1215臺;谷物烘干機299臺;植保無人飛機279架,農機裝備總量增長2.57個百分點。
農機作業水平逐年提高。通過農業機械擴增、結構優化及技術推廣,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去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水平達83.7%,同比增長2.3%。全縣主要農作物機耕、機播、機收作業面積分別為120萬畝、80.7萬畝、116萬畝,作業水平分別達99.4%、60.06%、86.45%,水稻、油菜機收損失率分別降低0.52、2.1個百分點。
農機服務體系初具規模。不斷強化基層農機組織建設,擴大農機服務網絡。截至目前,全縣登記注冊農機合作社29家,其中省級農機示范社6家,成員650人,有農機原值20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387個,建成綜合農事服務中心10家,農機合作社帶動成員人均增收3120元,農機大戶人均征收1850元。
農機補貼項目全面落實。有序開展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協調縣石油部門開辟農機用油綠色通道,并給予3%加油返利優惠。2021年,全縣受理農機購置補貼申請508份,發放補貼資金620萬元,其中農機報廢補貼資金29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528臺(套),直接受益農戶412戶。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是農戶購機積極性不高。目前農機購置補貼申請主要是通過自主購機、定額補貼、先購后補、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戶)流程,在“皖事通”手機APP在線提交補貼申請,并按省市規定以錄入補貼系統的先后順序確定補貼對象,發布農機購置補貼申請受理公告集中統一受理,補貼流程繁瑣、補貼周期漫長、補貼資金不足,一定程度影響了購機戶的購機積極性。2021年我縣農機購置補貼結算資金334.993萬元,實際資金缺口近900萬元,今年省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200余萬元,需優先用于補貼去年的資金缺口,預計今年資金缺口近700萬元。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機耕路小而窄,小田并大田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較為滯后,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53.73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56.56%。且建設資金不足,每畝僅投入2250元,制約了農業機械化操作進程,降低了農機使用效率。機庫機棚配套不足,建設面積有限,庫房不足,農戶個人建設機庫機棚成本較高,導致農機長時間停留在田間戶外,加速了農機的老化、損耗,不利于農機長期使用。
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大部分農機合作社規模較小,運行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粗放,內部運作與個體農機戶區別不明顯,機具數量少,服務范圍窄,農業專業合作社基本還是自給自足。例如目前位于望江縣太慈鎮的望江縣聯盟農機合作社和位于望江縣高士鎮的望江農旺農業合作社在該縣屬于規模相對較大、相對成熟的的農機專業合作社,但是服務的范圍也僅受限于本村或周邊幾個鄰村,社會服務效應不明顯。
四是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機械化裝備結構不平衡,農業機械以中小型機械為主,大中型機械較少,目前全縣有大中型機械3000多臺,中小型機械2.4萬臺。常用糧食作物機械較多,經濟作物機械較少,農業機械中動力機械為多,配套作業機具則相對較少。機械化發展區域不平衡,例如楊灣鎮、漳湖鎮、雷池鄉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長嶺鎮、鴉灘鎮較低。機械化各環節和領域的發展存在短板,突出表現在水稻機插機播、油菜機播水平不高,分別為72.3%、58.6%;棉花和設施農業、畜牧、水產機械化水平明顯偏低,棉花基本是空白,水產46.2%,畜牧、設施農業僅20%左右。
四方面的建議
一要強化農機政策保障。提高農機購置補貼應用效率,提升大型機械配套資金扶持力度,積極發揮秸稈機械化還田、農機購置補貼等資金的拉動效應,對插秧機、精量播種機、棉花采摘機等大型復式智能高效和關鍵薄弱環節機械設備追加補貼標準的50%一次性補助。針對投入資金較大的大型農機,倡導金融機構推出針對農機購置補貼的分期付款、貸款等,調動農民購買積極性,到今年年底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占比達1.21%。優化補貼資金申請程序,實行補貼申請受理和資金兌付限時辦理,縮短兌付時限。增加農機作業補貼,建立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學習山東、廣西等地特色農作物重點環節或全程機械化作業補貼舉措,研究出臺適宜望江水稻、油菜、棉花等機械化發展的作業獎補政策,鼓勵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開展機械化作業,補齊關鍵薄弱環節機械化發展短板,到今年年底農業和畜牧、漁業生產機械化率分別達到30%、45%、47%。
二要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夯實農田基礎,對全縣農業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盤活農村“存量”土地,用好“增量”土地,結合國家農業產業園建設,積極推進小田變大田,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質量提升的資金投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面積1800畝,提高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織牢機耕路網絡,將機耕道路建設作為“項目建設”來抓,在不改變農業土地用地規劃的前提下,對小而窄的機耕道路進行改造提升,在無機耕路的農業生產區重建機耕路,加強農田機耕路的養護管理,保證農機順利作業。加大對農機化設施建設扶持力度,采取“政府補貼、銀行信貸、機手自籌”的方式,多方籌集資金,為農機庫棚、育秧中心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持,引導農業專業合作社合理選址,盡量利用低效閑置的土地,保障設施農業用地。
三要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健全運行制度,進一步加強對全縣農機合作社科學管理、規范運作、作業生產的指導,積極開展省級、市級示范農機合作社評定活動,推動農機合作社上規模、上水平。提升專業素質,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機操作培訓,提升駕駛、維修、保養技術,今年培訓農機合作社理事長10名,農機手350名。建立分類分層的人才培養途徑和方法,在提升合作社主要負責人能力、素養的同時,引導合作社其他成員學會討論、交流和支持、履行合作社決議等權利義務。拓寬社會化服務領域,鼓勵鄉鎮培育集農業育插秧、產地烘干、農資存放、農機停放、機械作業、機械維修、技術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并給予不超過2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引導農機合作社在“耕、種、收、統防統治”等主要作業環節提供社會化服務。建設農機智能調度信息平臺,聯通農機化服務大數據,通過平臺了解農機實時位置、當前狀態、實時作業面積、作業軌跡、作業影像等,并可遠程查看農機作業質量,如播種管是否堵塞、深松作業深度、植保噴藥量等詳細情況,實現管供需智能化對接。
四要推動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加大中小型農機研發力度,按照一個縣一年至少自主研發一臺農業機械目標要求,出臺獎勵措施,對縣級自主研發的農業機械提高獎勵比例,鼓勵旭眾等望江本地企業針對望江山地地形及畜牧水產設施農業,研發重量更輕、操作更易的中小型機械,從而提高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速度,實現大中小型機械、高中低檔次機械合理配置。開展農業機械化推進試點工作,組織專業人員分析適宜本地使用的農業機械,從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引進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或引入北大荒、朗坤集團等大型農業機械集團落戶望江,開展機具試驗、技術培訓和示范推廣等工作,推進望江丘陵山區、薄弱農業產業全程機械化。
(單位:望江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作者:石時兵 王芳 王慶云 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