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生態環境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長三角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功能定位,奮力攻堅,全市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老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增強。
2021年12月21日,六安市委書記葉露中視察杭埠鎮污水廠二期建設。
堅持高位推動,筑牢“穩”的基礎
2021年,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多次批示生態保護工作,深入現場督導調研近20次。一方面,立目標、建機制,確保生態環境治理有序有力開展。先后制定印發了《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六安市實施方案(升級版)》《新一輪“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方案》《六安市環境保護委員會2021年工作要點》等文件。
另一方面,抓統籌、明責任,確保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壓緊壓實。全市圍繞六安“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打造“一區四地一屏障”布局,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全市經濟社會發揮發展相結合,堅決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績與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相掛鉤,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等納入《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各級黨員干部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進一步增強。
六安市生態環境局“四送一服”聯系單位——安徽泓濟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堅持擔當作為,實現“點”的突破
重要指標創歷史新優。2021年,PM2.5均值降至31.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6%;優良天數比率達87.4%,同比提高2.7%,六安市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標,創歷史最好水平。羅管閘生態補償斷面指數(P值)為0.634,創監測記錄以來最低值,確保了一泓碧水送巢湖,也為打造最美巢湖貢獻老區力量。
生態文明創建全國全省榜上有名。舒城縣獲得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金寨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金安區、裕安區獲得第四屆安徽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稱號,獲得省級及以上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土壤污染地塊責任人認定全省首例。對原安徽浦信化工廠、原六安市硫酸廠地塊開展了土壤污染責任人認定,本次土壤污染責任人認定在全省尚屬首例,被省生態環境廳作為典型成功案例在全省范圍內進行宣傳,彌補了全省污染地塊責任人認定案例空白。
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印發《六安市“標準地”環境影響評價實施細則(試行)》和《六安市“標準地”環境標準執行規定》。深入走訪大中型企業416家,幫助企業解決問題289個。
環境監督長改革試點探索推行。霍山、舒城縣新增專職人員126人,設立監督長883人,監督員1421人。舒城縣建成生態環境專項監督長數字平臺,發現環境問題2642個,均在基層得以解決,基本實現了“80%問題不出村、90%問題不出鄉鎮、100%問題縣內整改到位”的“三級閉環”目標。
2021年8月16日,六安市委葉露中書記赴霍邱縣調研東西湖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工作。

2021年11月26日,六安市生態環境局系統一行在第一屆中國污染防治設備展會(合肥)合影。
堅持抓緊抓細,下足“進”的功夫
深入實施提氣行動。聚焦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累計排查并清除涉氣污染源1546個。在全國率先建成市縣(區)鄉村四級全域公交網絡體系,淘汰老舊車船2444輛。依托大氣網格化精準監測和機動車遙感監測系統,“技防”和“人防”優勢互補,污染源“靶向治理”更加精準。
全面鞏固治水成效。實施水質監測月通報制度,建立河湖長斷面負責制,推進市城區水環境(廠-網-河)一體化綜合治理,污水處理能力提升至37.74萬噸/日。全市規模養殖場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設備配套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4%。
持續推進凈土計劃。開展3個地塊場地調查和1個地塊修復治理,完成20家重點監管企業隱患排查與自行監測,對54家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進行排查。出臺《六安市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初步建立城區餐廚垃圾規范收集利用體系。
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年均收集處理農村生活垃圾約50萬噸,無害化處理率達99%,基本實現農村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全覆蓋。提前完成368個新改廁整村推進任務,完工改廁33626戶,改廁長效管護機制實現鄉鎮全覆蓋。
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對自然保護地開展監督檢查,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巡查巡護制度。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專項行動,整改問題36個。
強力推動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全市“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1547個,完成整改1496個,整改完成率96.7%;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轉辦231件信訪件,辦結222件。
(六安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 馮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