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小城鎮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揮小城鎮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有條件的地區按照小城市標準建設縣城。積極推進擴權強鎮,規劃建設一批重點鎮。”武店鎮落實中央號召,超前謀劃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與積累,已經初步形成了服務功能日趨完善、生態環境快速修復、鄉村產業穩定發展、社會治理能力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武店鎮位于鳳陽縣西南部,鎮域面積108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87個自然村)和一個街道居委會。1995-1999年被列為國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9年被安徽省批準為全省綜合改革試點鎮,2002年以來為省級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開發重點鎮,2003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確定為63個全省重點中心建制鎮之一,2005年列為市縣培育建設的經濟強鎮,2009年被省批準為擴權強鎮試點鎮。自2016年以來該鎮先后獲得市雙擁模范城“六連冠”先進集體、市征兵工作先進集體,縣綜治工作優秀鄉鎮、“平安鳳陽”信訪工作先進鄉鎮、縣政府依法行政考核一等獎、縣“四經普”先進集體、全縣鄉鎮綜合考核“良好”等次、2017-2019連續三年獲得縣安全生產優秀單位等。
成效與問題
近年來,武店鎮堅持問題導向,順應人民期盼,及時提出“跨越水蚌線、建設新武店”的發展思路,圍繞“發展促穩定,穩定保發展”的工作要求,書寫“路、改、疏、山、水”五篇文章,全力描繪“六個武店”的發展藍圖。
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精致、高效、生態”,謀劃農旅結合,利用經果林及水面,打造生態采摘、休閑旅游區,形成新的鄉村生態旅游觀光點和網紅打卡地。
二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控制資源性建材產業規模,全力保障礦山開采業合法健康有序發展。加快推動武店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對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輕工紡織、電子器件加工、物流電商行業等企業。以商招商,帶動上下游行業入駐,形成產業鏈,促進園區良性發展,逐步實現工業強鎮的發展目標。
三是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堅持以現有鎮區商貿業態為基礎,創新引商模式,打造武店商貿金融服務業發展平臺。加快引進商貿綜合體和物流中心項目,打造新鎮商貿集聚區。推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重點推進“桃源居”項目開工建設。
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問題與現實矛盾,一是鄉村產業發展步履維艱后勁不足。鄉村振興的根本是產業振興,但受到用地指標、金融支持、政策末梢和人才等因素的影響,鄉村產業的發展路徑集中在涉農產業的發展上。當前武店鎮在涉農產業方面,大部分農產品種類單一,項目投資大、收益低,技術相對落后,道路等配套設施不足,農戶種植意愿低。在工商業方面,鄉村建設和新增產業供地長期不足,項目層層審批導致效率低下。第一、二產業的薄弱直接導致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受限,難以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
二是農村人口凈流出和鄉村人才流失嚴重。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農村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偏弱,班子成員整體素質不高、年齡老化、結構不平衡;在農村中青年能人中,年輕有能力的中青年普遍進城打工,農村人力資本短缺,鄉村現有致富帶頭能人年齡偏大,高學歷人才不愿意回鄉,同時又缺少合理的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導致鄉村在人才洼地上越陷越深。
三是鄉村人居環境亟待改善。近年的美麗鄉村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面貌,也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但人居環境整治資金對整個農村建設來說是不夠的,不可能徹底改變農村面貌,加之由于農民長期生活陋習,很難一時徹底改變,在村莊建設硬件改變的同時農民的環保軟意識沒能同步跟上,而沒有列入美好鄉村建設的大多數村莊居住生活環境則更差,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不平衡問題越發凸顯。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交通不暢”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二是“用水不便”是影響生產生活的長期困局,三是“轉型不易”是阻礙社會發展的不利短板。
總體思路
武店鎮按照“農業穩鎮、工業強鎮、商貿活鎮、生態惠鎮”發展思路,科學規劃布局,優化要素配置,強化政府治理與服務,實現鄉村振興與產城融合發展齊頭并進,協調發展。
完善規劃體系,促進武店鎮城鄉一體和空間融合。規劃先行,以城鄉規劃進行預先引導、規制,有序推進城鄉建設。統籌鎮域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和居民的區域中心,實現鎮鄉村功能銜接互補。
構建鎮域城鄉人口雙向流動機制。人口流動是要素流動的核心,對資源配置具有關鍵性作用。通過武店鎮人口在鎮鄉間的自由流動,帶動其他資源在城鄉間的自由流動,實現“所有城鄉資源在城鄉范圍內優化配置”的效果,從而大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城鎮化質量,深化農村各項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農村權益,推動在鎮域就業的農民工本地市民化,增加適應進鎮農民剛性需求的住房供給,規劃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和孵化實訓基地。
擴大全鎮農村集體產權結構的有序開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要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讓稀缺的土地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充分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完善治理體系建設,縮小基層治理能力差距。城鄉規劃、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制度改革要落地生效,必須完善全鎮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因此,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投入保障,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具體舉措
加快路網建設,實現“暢通武店”。主動跑省市交通部門和高速公路管理部門,積極爭取G3高速武店出口啟動建設,完成鎮域東西向南一橫、北一橫建設,與S312、北外環及南北走向的建材大道、武能路、武年路、S101形成全鎮“四縱四橫”的交通網絡,協調推動水蚌線武店貨運站的保留,融入大交通格局。完成東外環至S312、北外環至生態大道、創新大道至S312、新七路、武二路等鎮區連接東西南北的主干道,完成村道與“四縱四橫”連接,實現鎮區交通閉環和互聯互通。
深化三產融合,實現“宜業武店”。著力培育“123”經濟增長點。“1”即一個產業園。以建材產業轉型園為依托,超前規劃,以水電氣路為重點,通脈絡,完善園區功能,增強園區承載力。堅持綠色生態原則,禁止高耗能污染性企業入園,引進勞動密集、創新科技型的服裝加工、電子元器件加工、電商物流等可持續發展企業,以二產帶三產,再以三產促二產,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的綜合型強鎮目標;“2”即兩家中心。建立農產品綜合交易中心,利用鎮東山地瀝水特點開發5000畝中草藥種植,發揮鎮西土地平整優勢發展現代化規模糧食生產,培育鎮中傳統蔬菜產業打造2000蔬菜基地。建立鳳陽西部10萬噸糧食倉儲中心,滿足農戶售糧需求,為國家收好糧、儲好糧;“3”即三大增長點。一是圍繞發展生態農業、規模農業促進種植業向種旅轉型,小家庭種植向大戶規模轉型。結合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行動,引導農民科學使用農藥化肥,集中收處農資包裝物,促進養殖業向標準化轉型,實現一產有序、健康、良性發展。二是圍繞工業轉型升級,突出發展新城區的建材轉型園。引導原資源性建材企業退出原產業,轉型到新園區,實現原有建材工業穩步轉型。引進勞動密集型、環保型、可持續型企業,形成新的二產增長點。三是利用礦山及礦產業特色,開發“工礦業+旅游”新業態,積極謀定礦山地質公園立項建設,加快新鎮商業綜合體建設,促進旅游業和新興商業的發展,提升三產比重。
完善公共服務,實現“宜居武店”。抓住新城區建設的契機,完善居民居住服務保障體系,打造“新城”城市中心圈。建設道路、管網、電力、路燈等基礎設施,完成武店二級綜合衛生院、第三小學、養老中心建設,推動建設新區幼兒園、醫養中心,引進高質量學校,逐步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目標。推進武店水庫規劃立項和110KV變電站建設,加快燃氣進鎮工程施工,實現鎮區水、電、氣全覆蓋。建設完成兩個日處理4000噸的污水處理廠,建設街道生態公園、農貿市場、客運站、市民廣場等配套設施建設,實施新區綠化工程,引導金融、城市商圈等逐步向新區遷移,讓新鎮區居民生產生活更美好。大力改造老鎮棚戶區,穩步推進房地產產業發展。把武店打造成充滿活力的宜居小鎮。
改善人居環境,實現“綠色武店”。持續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和全面實施“五清一改”村莊清潔、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村莊規劃建設提升“三大行動”,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結合鳳陽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新、擴建兩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達4000噸,新建七座村級污水處理站;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和鄉村布點規劃,設立現代化集中養殖區,建設兩個垃圾處理站,對垃圾及農資包裝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從源頭治理污染,改善人居環境;結合土地增減掛鉤,實施農村宅基地有序集中,逐步壯大中心村建設。規劃建設武店水庫,實現水資源本地化,持續實施高標準農田和灌溉排水溝渠等水利設施配套建設項目,持續做好工礦廢棄地復墾復綠工作。
創新治理體系,實現“法治武店”。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矛盾化解機制,把保障增強農村發展動能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信訪業務能力,依法規范信訪秩序,堅決制止非法上訪,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以建設武店派出所為契機,結合雪亮工程、天眼項目建設,在全鎮范圍內安裝監控設備,創建集礦山、交通、信訪、平安等融為一體的管理平臺,探索建立新形勢下“平安建設、智慧武店”。注重村情民意的收集與反饋,突出抓好矛盾糾紛與不安定因素的排查調處,重點抓好對因征地拆遷、建房糾紛等歷史遺留問題形成的信訪積案和老信訪戶有關訴求的化解工作,維護社會安定穩定。加強重點領域、重點人群管控,提高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堅決制止群體性、惡性事件發生。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權益保障機制。
堅持民生為本,實現“和諧武店”。打牢扶貧工作基礎,建立健全扶貧監測預警機制,持續發展公共事業,做好扶貧工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加強“雙基”和產業項目建設,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果。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完善低保、五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救災救濟、優撫安置等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持續推進村級活動場所標準化建設和村級文化廣場建設,規劃建設市民文化廣場,實現文化場所全覆蓋。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做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改造工程建設。加強基層公共衛生建設,提高公共醫療和衛生服務水平。加強人口計生工作,促進人口均衡協調發展。努力實現鎮鄉設施完備、產業發達興旺、政府管理有效、人民安居樂業的新時代和諧武店。
鄉村振興是現代化強國家的偉大戰略,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大背景下,鳳陽縣武店鎮黨委政府不等不靠,提前謀劃,主動作為,在規劃上做了城鄉一體和空間融合,在機制上促進城鄉人口雙向流動,在農村集體產權結構上不斷有序開放并不斷完善鎮村治理體系,多措并舉,以城帶鄉,以鄉促城,不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為實現“六個武店”的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