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隆冬季節,這里仍洋溢著一片勃勃生機,一幢幢別墅般的民居,一片片石斛、無花果、映山紅等現代農業基地,一輛輛前往攝影家村的觀景車輛,一張張幸福快樂的笑臉,構成了一幅深冬別樣的秀美畫卷。這便是大別山深處的霍山縣單龍寺鎮掃帚河村。
掃帚河村位于單龍寺鎮西北,面積28.5平方公里,1050戶3712人,1個黨總支,兩個支部,黨員131名。2020年以來,該村致力探索以黨建引領狀態美、文明助推風尚美、產業帶動業態美、脫貧致富生活美的“四融四美”發展模式,全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奏響了鄉村振興的新樂章。
“三化”同步,黨建引領狀態美
鄉村振興,黨建是關鍵。掃帚河村積極創新“黨建+”模式,增強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巨大力量。
思想引領大眾化。充分發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陣地作用,通過包村領導講黨課、黨員遠程教育平臺和“三會一課”,對全體黨員進行專題輔導教育,大力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組織
“指南針”黨員宣講志愿服務隊,一年來,全村開展宣講政策、文藝演出、民俗故事會等各類活動50余場,受教育群眾達5000余人次,黨的好聲音常年“飛入尋常百姓家”。
組織引領規范化。群雁高飛頭雁領。掃帚河村切實加強班子建設,選好配強村班子,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以建設規范化黨組織為導向,配套建設黨群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文化廣場、文明實踐大講堂等公共服務設施,保證了黨組織活動有陣地、黨員幫帶有舞臺、群眾發展有方向。
作風引領常態化。該村建立了黨員聯系群眾制度,1名黨員聯系3-5戶群眾,從政策宣傳、鄉村治理、產業發展上幫帶。實行了“亮牌行動”,即黨員亮身份、責任、義務,黨員家庭掛上“共產黨員戶”門牌;在群眾家門口掛上黨員服務牌,亮明聯系黨員姓名和服務事項。“亮牌行動”亮明了責任,一個電話,一個招呼,哪里有困難,哪里有需要,黨員就出現在哪里,被群眾稱為“連心牌”。2020年夏天,掃帚河村發生了幾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廣大黨員不顧危險,沖鋒在前,始終奮戰在第一線。一個多月來,黨員劉正福忍著疲勞和酸痛,帶領群眾防汛、修復水毀道路河擺不歇息,掀起了不等不靠、生產自救的高潮。
“三風”勁吹,文明助推風尚美
鄉村振興,文明新風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石。掃帚河村針對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弘揚和培育民風、家風、村風為抓手,深耕文明鄉風,扮靚美麗鄉村。
弘揚淳樸民風。建立激勵評價機制,設立文明銀行,以“文明超市”為陣地,把群眾日常文明行為量化為“文明幣”,存入“文明存折”,到“文明超市”兌換文明獎勵。同時,與村鎮銀行合作,開通“鄉風文明金融直通車”工作室,把文明積分納入誠信體系,在貸款額度及利率方面給予優惠。喜聞樂見的形式,極大的激發了群眾參與熱情,全年文明積分達到兩萬多分,發放“鄉風文明貸”150多萬元,涌現出了百戶“鄉風文明戶”。
弘揚良好家風。“小家”和和美美,大家美美與共。開展“立家訓家規、傳家風家教”活動,在村務公開欄、文明實踐廣場增設“好家風”“好家訓”專欄,群眾在家門口亮出家風家訓牌。對評選出的“新時代文明戶”“最美家庭”先進典型上紅榜、發放榮譽牌予以表彰,并從典型模范中培養宣講員,定期開講好人故事會。村民朱景紅孝順公婆團結鄰里被縣婦聯評為“最美媳婦”,貧困戶陳文蓮自強不息勤勞致富被評為“巾幗脫貧之星”,許開顏樂于助人熱心公益被縣委宣傳部評為“新時代文明戶”……他們的故事如山花散發著鄉土氣息,時時刻刻感染著、影響著身邊人。
弘揚文明村風。鄉村美在文明,村風正在村規。掃帚河村健全完善了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村民自治體系。針對過去制度存在著的大而空、程序不規范等通病,修訂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并充分利用走訪入戶、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大會等方式開展集中宣講。充分發揮鄉賢的力量,通過“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的道德評議活動,把好人好事和失德失范案例擺出來,設立“紅黑榜”,明辨是非曲直。村民組長劉正富是大家公認的“和事佬”,村民發生矛盾糾紛時,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調解,直到握手言和為止。他以自家“文明超市”為依托,時常向前來超市的群眾“說道說道”,倡導大家爭做文明人。如今,掃帚河村風清氣順,小事大事有人問,到處洋溢著人間暖暖的真情。
“三力”齊發,產業帶動業態美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掃帚河村過去因山區庫區而貧困,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迅速改善,村兩委敏銳地捕捉到了發展機遇。他們因勢利導,積極而為,引領廣大群眾挖掘“美麗”資源,做大“美麗”產業,加快了山區庫區劣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
激發旅游活力。近年,單龍寺鎮在掃帚河村境內打造了華東第一大攝影家村—屋脊山攝影家村,開發了太平巖摩崖石刻、木瓜嶺觀光臺等旅游景點,日出、云海、映山紅等獨特的景觀吸引了大批旅客。掃帚河村順勢而為,成立了“云上屋脊”旅游發展公司,建設攝影培訓、文化展示、旅游服務多功能融合的文化服務中心。成立了農民攝影愛好者協會,邀請專家開展講座和培訓,建設精品民宿,培育旅游服務志愿者,引導游客參與攝影文化體驗,初步打造了以攝影為主題的旅游聚散地。目前鄉村旅游迅速熱鬧了起來,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飯,走上致富路,過上好日子。
激發“三變”動力。抓住農村“三變”改革的契機,建立股份聯結機制,引導農民自愿將個人的土地、資產入股到經營主體,推動村民拿租金、掙薪金、分股金。目前全村入股群眾已達到260戶,流轉山場2000多畝到“云上屋脊”旅游發展公司,下一步引入社會資本打造“屋脊山”4A旅游景區。流轉土地400畝,建成了石斛、鮮花、無花果等基地,解決了100余人就業。貧困戶郭大富以10畝地入股到村合作社后,通過土地流轉分紅、集體股份分紅、務工工資等方式,一年增加了收入4萬元。
激發資源潛力。盤活山水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盤活土地資源,集中發展特色農業。同時,針對廢棄的敬老院、村小學等閑置資產,通過招商引資,引入社會資本進行改造和經營,使老舊的房屋重新煥發了生機。原敬老院改造的“屋脊山民宿”,原掃帚河中學改造的“影廬”攝影主題民宿,為游客提供吃住、采摘、垂釣、攝影體驗等,極大地豐富了鄉村旅游業態。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這兩家民宿仍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了2萬元的收入。往后將逐年增加,每年至少為村級集體經濟增加10萬元收入。集體“家底”厚了,百姓“錢袋子”鼓了,村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三心”并用,脫貧致富生活美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沒有群眾的全面小康,就沒有鄉村振興的春天。掃帚河村積極創新幫扶方式,在增強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帶領貧困群眾邁上致富路。
志智雙扶送信心。不怕人窮,就怕志短。該村針對一些貧困群眾安于現狀、兩眼向上的等靠要思想,開展了“助脫貧、創文明”系列宣講活動,通過幫扶干部示范講、“脫貧之星”現場講、黨員村組干部庭院講,引導群眾自立自強,靠自己雙手勤勞致富;依托“文明實踐大講堂”,圍繞種養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扶貧項目,采取集中培訓、網絡微課堂等方式,將專業技能和科學知識送到貧困群眾手中,保證了戶戶有一技之長。成立了“映山紅”黨員志愿服務隊,實施“3+X助1”扶貧志愿服務項目,由1名黨員、1名扶貧幫扶人、1名志愿者組成志愿者小分隊,采取X項幫扶措施,貧困戶點單,志愿者接單,精準施策,實現了精準幫扶。
大戶幫帶送暖心。充分發揮企業、大戶作用,通過資金幫貸、就業幫介、產品幫賣、發展幫帶等形式,帶動200余戶貧困群眾增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黨員汪得林興辦了德順源食品公司為周邊群眾提供了40個就業崗位,其中貧困勞力1/3以上,年人均收入3萬多元。呂永鳳和丈夫都患有聽力障礙等多重殘疾,父母年過七旬體弱多病,兒子上學,家庭生活十分困難。汪得林主動上門了解困難,安排呂永鳳到公司上班,月工資近3000元,穩定脫貧有了保障。
兜底幫扶送安心。掃帚河村不搞簡單的一兜了之,而是圍繞增強自我“造血”功能,積極探索“集體+企業+貧困戶”的“兜底”模式。整合集體可用資源,激活貧困戶土地、林地、水域等生產要素,通過參股經營,建立貧困戶與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開發護林員、公路養護員、旅游引導員等10個公益性崗位,為貧困戶提供穩定就業門路;整合扶貧資金入股旅游扶貧快速通道加油站、光伏電站、精品民宿等,通過資產收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每年從中獲得固定分紅,為無發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不低于3000元的固定收益,確保全面建設小康路上一個不少。
鄉村治,百姓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單龍寺鎮堅持把農村基層黨建作為“定盤星”,把共建共治共享作為“壓艙石”,以掃帚河村為試點,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突出主線打好“產業牌”,矢志不渝走上“旅游路”,攻艱克難打贏“脫貧戰”,齊心協辦創造“和諧美”,充分激發了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和鄉村振興發展活力。春華秋實,一年來,掃帚河村“四融四美”的探索實踐碩果累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該村被評為安徽省衛生村、霍山縣移風易俗示范村。2020年全村217戶621人如期脫貧,決戰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農業生產總值達到3670萬元,同比增長5%;村級集體經濟跨越發展,由上年12萬元猛增到50萬元。目前該村呈現出產業加快融合、人居環境更優、群眾安居樂業的一派新氣象。
(六安市霍山縣單龍寺鎮 伍鳳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