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8日,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視頻會議。會議指出,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方式,一些地方在農村引入積分制管理,切合農村實際、簡單易行、創新了“三治”結合載體,提高了鄉村治理效能。
在鄉村治理中,各種積分制管理模式創新著鄉村治理理念,記錄著鄉村善治的“大賬本”。自2017年以來,湖北省京山市率先將企業積分制引入鄉村治理,通過建立“善行銀行”,讓日常言行有標尺可量,讓公共參與有紐帶可聯,讓社會治理有習慣可延,開創出一條“化善行為積分,以積分兌獎懲,以獎懲引參與,以參與促善治”的引民共治新路子。
京山“小積分”里隱藏著哪些鄉村治理新模式?
善行可量化:靈活積分設置
積分制作為一種以人為核心的現代管理制度,能夠有效激發個體自主意識。靈活積分設置是實現日常行為量化的前提,可以充分調動不同群體參與各類公共活動的積極性,具有三個明顯特質。
一是“個性定制”,精確積分標準。京山市在基層推行積分制管理,針對個人、家庭和單位三類積分對象,分別定制了與之相匹配的積分標準。同時,允許各社區(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積分標準適當調整,以增強積分治理的針對性。例如,鐘鼓樓社區是一個城鎮社區,針對轄區內的455家個體商鋪、29家企業單位分別創設了不同的積分標準。
二是“分門別類”,細化積分內容。在制定積分細則時,全市統一劃分了社會治安、公益美德和社區(村)建設等3大類78項積分內容。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地可以因村制宜設置特色獎勵或減分內容。如新市鎮四嶺村是一個純農村,村內水稻種植廣泛,該村結合環境治理工作推進積分制,便增設了“秸稈禁燒”的積分項目。
三是
“隨手可積”,便捷積分方式。京山市運用多種社交媒介,創新積分申報方式。諸如,年輕人可利用微信、QQ進行線上申報,老年人通過電話、短信或口頭等多種方法,自主申報積分,真正達到了“隨處可積、隨時可積、隨手可積”的效果。由于部分村規模過大,不便村民自主申報,村民也可以通過網格員、灣長、老黨員和老干部等代為申報。
善行可累積:高效積分管理
積分制管理以客觀量化的標準對個體行為進行規范,這是對基層社會治理的機制性創新。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程序、規則機制,使得積分治理具有規范性、動態性、科學性的特點。
平臺支撐是基礎。積分管理是以數據的形式,對人們的日常行為進行綜合量化考核,這就需要搭建數據平臺進行統計分析。京山市自主建立了積分管理信息平臺,在市區設立綜合信息系統,各鎮、村(社區)建立子系統,使得市、鎮、村三級積分數據都能自動聯通,以便于積分數據的查詢、核對、更新和統計,實現積分管理的智能化。
程序嚴謹是保障。積分數據管理遵循嚴格的程序,必須經過“采集—初審—公示—復審—錄入—評比”六個步驟,步步相扣。先由積分對象自主申報或委托其他人代為申報,經網格員采集、初審之后,再在專門的積分公示欄進行公示,接著由村社干部復審。審核通過后,由網格員錄入積分管理系統,最后專人填寫積分通知單并評比展示。
高嶺村村支書王華斌對此深有體會,“整個積分制管理流程中,在積分登記環節容易出現居民謊報的問題,在審核環節也容易出現審核不嚴格、不實地查看等問題,因而要嚴格把好程序關。網格員采集初審積分時,要摸清行為發生時間、地點、事由,收集相關證據,以確保積分真實性。同時,還要建立監督獎懲機制,對相關人員進行考核。”
動靜結合是常態。在積分數據管理中,針對農村外出務工人口、城市暫住人口等流動人口,該市實行動靜結合的積分管理方式,“不讓一個人落下”,確保每個人都納入善行銀行。具體而言,要對常住人口的積分實行常態化管理,對流動人口的積分實行動態化管理,個人積分可隨戶口轉移,積分轉移后仍然可累積,真正實現了“分隨人走”。
善行可持續:多樣積分兌換
作為一種持續性的行為管理模式,積分有效兌現是實現制度激勵的關鍵。京山市通過開展居民需求調查,深入了解群眾的實際需求,注重整合政府、社會、社區等多方資源,堅持公開、公平與公正原則,堅持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并重、及時獎勵與定期獎勵結合,制定了內容豐富、多樣鏈接的積分兌換機制,實現了善行積分有效“變現”。
首先,積分贏榮譽、換權益。根據《京山縣社區(村)社會治理積分獎勵規定(試行)》:各地在評星評先表彰活動中,要盡量將指標向個人傾斜。縣一級評星評先表彰,參與積分居民所占名額的比例應在20%以上;各鎮(區)評星、評先表彰參與積分,居民所占名額的比例應在30%以上;社區(村)評星、評先表彰,參與積分居民所占名額的比例應在60%以上。
同時,通過積分兌換政策性權益,如代養人員優先入住養老院,享受免費健康體檢,優先選擇實物配租公租房,優先推薦就業或者擔任社團負責人,優先使用社區活動場地或者設備,以及作為各類先進單位(個人)考核評比依據等。
其次,積分獎物質,享折扣。物質獎勵以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通常每人每次不超過100元。政府統一實施兌換服務,如以積分兌換特惠公交IC卡、電話充值卡、綠色通道就醫卡等。另外,各地還由社區統籌實施兌換,其年費用控制在人均1.5元的標準以內。
京山市還鼓勵各社區(村)利用資源優勢,創新兌換模式,按有效可行原則制定兌換目錄。如新市鎮鐘鼓樓社區,充分利用其商家多的優勢,居民可以用積分兌換商家購物折扣。該社區借鑒“微信圈粉營銷”的思路,居委會與社區內商戶達成協議,社區通過“鼓樓之家”微信號為商家宣傳,商家則實時推出積分換折扣的促銷活動,形成了“用戶積分、商家買單、社區受益”自循環積分制管理運行模式,贏得社區居民一致好評。
第三,積分換征信、兌分紅。對于較窮的純農村地區,京山市將積分兌換與個人征信相結合。例如,新市鎮四嶺村建立了積分信用體系,對積分高的家庭和個人,在貸款、就業、參軍等方面給予支持。村民付忠斌通過村委會開具的《村民信用評定等級報告》,爭取到5萬元的扶貧貸款發展休閑農莊。目前,該村已經幫助5名積分高的村民申請了20余萬元的貸款。
東關社區則結合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工作,探索用積分兌分紅的方式,為積分靠前的居民兌換集體股紅利。該社區結合實際,在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細則中規定:按村集體股的千分之五作為積分獎勵分紅,取村民積分前三名,按50%、30%、20%比例進行分配。同時,對村民行為中存在違法亂紀、不孝敬父母、不團結鄰里且積分靠后的村民,在股份制配給分紅中,按村民個人所得分紅的3%進行扣除,扣除部分納入村集體經濟。
總的來說,京山市探索基層社會積分治理的有效路徑與方法,形成了三條很好的地方性經驗。一是靈活積分設置,滿足不同群體訴求,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實現了自主化治理;二是高效積分管理,嚴格數據治理的程序與規則,規范、高效、動態的治理也強化了群眾對積分制的信任感,實現了科學化治理;三是多樣積分兌換,利用積分治理雙向性、互動性、多元化的特點,通過積分兌換帶動政府、市場、社會和個體等多方主體的參與共治,實現了協同化治理。
可以說,積分制作為一種現代治理方式,通過正面激勵與反向約束,化善行為積分、化積分為善治,兼具行為量化、道德激勵、文明引導多重功效。作為一種長效性行為管理機制,積分治理讓善行文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鄉村善治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