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市樅陽縣地處長江下游北岸,2014年建檔立卡時,全縣共有貧困村65個。6年來,通過一系列脫貧工作開展,持續攻堅,已累計減貧3.7萬戶,11.4萬人,實現6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9月24日,記者走訪調研樅陽縣三村,看到通過特色種養殖產業實現脫貧致富,這里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令人驚訝的新景象。
白姜種植的成功嘗試
村民們在姜田有說有笑
走近白梅鄉東山村,這里的空氣里沁滿了生姜的香味,在近20畝的姜田中,脫貧戶劉玲玉正在將剛起上來的新鮮白姜去泥剪莖,她笑著對記者說,她不習慣用剪刀剪根,用手掐斷莖稈會比較快些。“白姜豐收了我也很高興,打點零時工,一年也有1千塊左右收入。”從去年開始,劉玲玉就開始在姜田打零工,去年已經正式脫貧,現在她不僅在姜田務工,等到銷售之后還能得到一筆分紅。該村黨總支書記張卿說:“2017年,通過對土壤的研究測試,發現我們村正是適宜白姜生長的好地方,于是馬不停蹄的引進姜種、學習種植技術,直接帶動附近的貧困戶就業,更教會了他們種植白姜的技巧。”
該村第一書記、扶貧隊長王時武告訴記者,去年白姜銷售額達到2萬余斤,今年通過線上電商平臺,白姜銷售額預計達到25萬余元。“通過兩年的打磨、探索和實踐,我們白姜種植技術已趨近成熟,銷售渠道已經打通,下一步,我們將擴大規模至40畝地,實現村集體收入翻一番!”3年前,該村在白姜種植經驗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邁出了果敢的第一步,今天,終于走出了一條寬敞的產業發展致富之路。
成熟的家庭農場
還沒走近樅陽縣雨壇鎮云龍村洪鷹生態養殖場門口,記者就聽到了成群結隊的黑山羊的叫聲。負責人吳照樹對我們說,三年前,他回鄉創業,利用當地山林多的優勢開始養殖黑山羊,經過腳踏實地的學習技術,摸索經驗,現在已經養殖了1000多頭黑山羊,他的農場也成為了市級龍頭企業。“目前只做山羊繁育和一些技術積累,等數量達到2000只時,就可以為村民提供種苗和養殖技術,帶動他們一起,把這個養殖規模化,一起致富。”吳照樹充滿信心的對記者說。
吳照樹精心照料這些黑山羊
雨壇鎮云龍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繆興仕表示,發展要靠產業,更要培養致富能手示范帶頭,現身說法。“我們有目的的將黑山羊養殖打造成一個成功的示范引領的案例,消除其他人的擔憂顧慮,做好他們的后勤保障,給他們享受一些扶貧政策。”
“不僅要自己發展好,還要帶動村民、貧困戶一起致富,為家鄉發展做點貢獻。”這是吳照樹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目前,已經有5位貧困戶在農場務工,每年也有千元收入。在致富能人的帶領下,目前,云龍村又有兩戶貧困戶開始農場養殖,云龍村的特色種植養殖初步形成規模,貧困戶勞動致富的信心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勞動致富底氣足
鮑月和查看稻子生長情況
人人都說浮山鎮女兒橋村出了一位“好女兒”,采訪當天,這位“好女兒”——銅陵市建投公司駐村扶貧隊長郜源文還沒和我們見面說幾句話,就興致沖沖的帶領著我們去脫貧戶鮑月和家中。“他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說到做到,他靠自己努力和勞動來脫貧的決心打動了我,也用行動證明了他自己。”談到鮑月和現在的改變,郜源文顯得非常驕傲。
據悉,鮑月和由于獨自撫養兩個殘疾女兒和一位80多歲的老母親,家中經濟十分困難,被評為貧困戶后他對生活喪失信心。郜源文了解情況后,三番五次的上門做他的思想工作,還在墻上貼了扶貧政策宣傳單,在這些努力下,鮑月和終于嘗試著用自己的勞動擺脫現在的困境,在家門口搞養殖,增收致富。“村里給了我很多政策的扶持,還有民生低保兜底,我有干勁了。”說到做到,鮑月和立馬借來6萬余元,搭建了一座養殖場,每天精心飼養5頭豬、10只兔、100多只雞。鮑月和的改變都被郜源文看在了眼里,欣慰在心上,還主動為他擔保貸款2萬元幫助購買飼料。今年,鮑月和還流轉了120畝田地種養水稻,成為了村里最大的養殖戶,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我現在挺有信心的,希望今年的水稻能賣個好價錢。”鮑月和對記者說。
脫貧路上各有各招,樅陽縣東山村、云龍村、女兒橋村各自依靠地方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致富能人示范帶動,扶貧扶志相結合,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勇敢地乘風破浪。
(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