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該區認真落實中央及省、市關于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在全市率先出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印發“1+9”鄉村振興突破年行動方案,累計整合資金超32億元;上半年,該區農林牧漁增加值增速全市第一。
一、堅持創新引領,打造“四色”支柱產業
“白色”滁菊產業。以施集、大柳、珠龍、章廣為核心,與安農大合作完成全區菊花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加快建設“安徽省十大皖藥基地”,已建成4500畝滁菊生產基地。發揮金玉、菊泰2家滁菊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滁菊產業研發中心主體完工,“滁菊”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國家級地理標志農產品。
“綠色”茶葉產業。完成茶產業發展規劃編制,投入5億元建設“生態茶文化創意產業園”。引進舒茶早、安吉黃茶、福鼎大白茶等名優品種,新增栽植優質茶近900畝,實現春茶產值近9000萬元。
“黑色”麻櫟產業。創新麻櫟炭用林“南譙培育模式”,目前該模式已作為國家林業行業標準在全國推廣。今年新增麻櫟造林9000余畝,建成高標準麻櫟人工林25萬畝,麻櫟產業年產值突破10億元。
“彩色”富硒產業。建立省級功能農業工作站,建設大柳鎮“千畝優質富硒稻生產基地”,打造章廣富硒水果、大柳富硒大米、富硒菊花和施集富硒茶葉等多種產品,截至目前,全區功能農業基地面積發展到9000畝。
二、統籌環境整治,實施“四一”示范工程
一帶。實施17.5公里滁河沿岸風光帶示范整治,目前滁河景觀工程全面完工;開展滁河沿岸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建立“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回收利用、末端處置”垃圾處理運行體系,新建污水管網3.4公里,硬化道路25.7公里。
一鎮。實施大柳鎮“5+2”全域示范整治工程,以廣衛—章廣等5條線和曲亭村倉劉安置點等2個居民安置點為重點,將環境整治權下放至各村(社區),目前工程任務基本完成,該鎮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鄉鎮”。
一村。投入資金900萬元,實施姑塘村重點示范村整治,完成13個環境整治項目,累計清理垃圾500余噸。今年9月,該村順利入選全省首批美麗鄉村重點示范村。
一園。投入資金1100萬元,開展施集茶園環境示范整治,重點對園路、水利、植被等進行改造升級,并覆蓋推進周邊村莊整治,已建成2.5公里茶文化旅游環線及800畝多樣性防控示范片。
三、釋放農村活力,力推“四大”改革行動
深化林權改革。以省級集體林權“三權分置”改革試點村珠龍鎮陳王村為基礎,推廣“五綠興林”勸耕貸,已發放林權抵押融資貸款7800萬元,帶動新增造林3764畝,創成省級森林村莊8個。
穩推“三變”改革。以市級“三變”改革試點村章廣鎮元松村為引領,完成39個村(社區)“三變”改革工作,全區改革任務村覆蓋率達到55%。目前全區納入中央及省、市扶強培優村9個,5萬元以下薄弱村全部“清零”。
力抓產權制度改革。總結前期龍蟠社管中心花園社區、腰鋪鎮梅鋪社區、萬橋社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對全區所有涉農村(社區)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共清查賬面資產總額60627.3萬元,股權證全部發放到位。
創新鄉村治理改革。開展“村里”APP試點,設置學法園地、在線服務、移動政務、親情互動、鄰里互助等五大平臺,村民通過APP可獲得在線調解、法律援助、鄰里互助等服務。
四、夯實農村基礎,補齊“四塊”發展短板
基礎設施短板。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新增鋪設管道總長25km,完成山區水廠預處理和增壓設備改造;農村道路擴面延伸、電網改造、天然氣覆蓋等工程年度任務均提前完成。
農旅融合短板。新增75家旅游民宿或農家小院、農家樂,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獲評“安徽避暑旅游目的地”。截至11月底,累計實現休閑農業綜合經營收入1.1億元。
農村電商短板。建成區域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1個、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點9個,新增益農信息社12個,烏衣鎮烏衣社區等3個村(社區)獲評省級電商示范村,截至11月底,農產品銷售網上交易額突破10億元。
綠色農業短板。按照整村推進的方式,建立4個5000畝綠色防控示范基地,帶動全區主要糧食作物統防統治面積超26萬畝,綠色防控率提升至32.3%。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建設,全年新認定綠色生產基地面積1.5萬畝,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1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