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之要,首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育人。
近年來,對黨員干部進行掛職鍛煉呈現出力度逐漸加大、方式逐步豐富的趨勢。這既是長期以來選拔培養干部的基本途徑,也有助于完善組織人事制度、開發政府人力資源和提高公務員自身素質。
掛職鍛煉尤以基層掛職的干部居多,年限多為一至兩年。掛職干部既要適應基層的特色,在廣袤的農田上茁壯成長;也要將自己的工作風格和辦事能力帶入到基層,為當地發展作出改變和推動。
掛職需掛“心”
俗話說:“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的工作環境、人員事務、方式方法同上級機關大相徑庭。基層掛職干部多數擔任實職且一般為單位副手。一方面社會期望值較高,承擔著為基層謀發展、為百姓謀福利的重任;另一方面,心理上面臨急劇的外在變化,部分掛職干部心態上存在“缺位”,工作中就容易“少位”,甚至履職中出現“失位”。
環境變,滋生“外人”心態缺乏參與性。
掛職干部一定程度上面對著派出單位“老家”、掛職單位“新家”和組織部門“娘家”的三家管理。
在處置突發事件、化解復雜矛盾、應對急難險重等任務上,基層工作也不再有上級機關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面對困難,部分掛職干部因自身工作性質的臨時性,在掛職期間被動應付,參與積極性不足。
此外,還有部分派出單位會對掛職干部“遙控指揮”,使掛職干部兩頭操心,疲于奔命。
難度變,滋生“過客”心態缺乏能動性。
基層的工作愈發難干已經是共識,也正因如此,更需將精兵強將派到基層一線提升本領。
掛職期間,掛職干部只是改變工作崗位,人事行政和工資關系均保留在派出單位。
因此,存在部分掛職干部懷著“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過客”心態前去工作,在掛職單位以“看客”作風遇到問題繞著走,遇到事情拖著干。
方式變,滋生“跳板”心態缺乏融入性。
有的掛職干部將掛職看作一種過場,認為熬過了一年半載返回原單位就算“鍍金”成功,甚至錯誤地將掛職鍛煉和升遷提拔劃上了等號,寄希望利用基層掛職這一“跳板”得到提拔重用。
“心難定”使得掛職干部工作實質上缺乏積淀,為人處事上缺少適應。加上基層工作方式中更講人情味,群眾對初來乍到的掛職干部一時間“難買賬”。掛職干部遲遲難以融入,覺得自己過一段時間總是要回派出單位,工作中不愿發表意見,且對基層的民生民情了解較少,工作信心不足。
更有甚者,少數掛職干部錯誤的認為下級機關無管轄權,掛職期間懷著“跳板”心態虛度光陰,浪費了寶貴的鍛煉機會。
轉變要做“實”
袁隆平曾經說過: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身體、精神、感情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
年輕干部的成長正是如此,掛職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對于提高干部的一線工作能力、豐富基層經驗、提升格局視野、拓寬人際交往都有很大幫助。因此惟有身子向“下”轉變,才能本領向“上”提升。
扎下身子“掛”的住,壓擔子促干部成長。
對于基層掛職干部而言,首先要明晰經歷不等于資歷,更不等于能力,不能因為掛職時間短或者編制不在掛職單位,就在工作中遇事推諉,即便是打基礎、管根本、利長遠等需要長期見效的工作也應積極參與。
在思想上認識到基層掛職鍛煉是見識一線工作并施展才華的不可多得的機遇,行動上多為基層百姓做些惠民生、順民意、暖民心的實事,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掛職單位要結合掛職干部自身特點“壓擔子”,針對性把掛職干部安排到急難險重等重要崗位上,激發掛職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在基層茁壯成長。
貢獻熱情“干”的好,搭梯子促干部成才。
掛職不僅僅是將“干部”帶來,更要將“干”帶來。應當充分發揮掛職干部普遍文化基礎較好和自身站位高視野寬的特點,彌補基層發展能力的不足。要以“有為才能有位”的心態,能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和派出單位的事業格局,積極參與掛職單位的日常工作,甚至主動承擔任務重、責任重的核心業務。
同時,善于發現基層干群的優點和亮點,努力向基層干群學習,甘當“小學生”,甘拜群眾為師,尤其是要把基層干群的優良作風、基層工作的精妙方法作為不斷提高能力和水平的進階之“梯”。
成長奉獻“部”的全,引路子促干部成熟。
干部除了“干”,還得會“部”,做好個人成長的部局,規劃好單位的工作部署。基層掛職干部要主動“接地氣”“打地基”,常思“帶走什么、留下什么”,把基層掛職經歷作為自身成長進步關鍵一站。
除了珍惜掛職機遇,也要注重穿針引錢,促進派出單位和新單位的互動互助。掛職干部要擺正心浮氣躁、急于求成的不良心態,既不急功近利也不消極無為,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做到主動不盲動,到位不越位,才能促使自身完成好所在崗位的使命,煉“真金”而不“鍍金”,化掛職“經歷”為工作“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成熟。
磨礪要創“新”
當前,我國干部掛職鍛煉客觀上還一定程度存在“為掛職而掛職”的現象,甚至過程走樣、違背初衷。
完善掛職管理制度體系,厘清“權責為”核心內容。
一是對掛職期間選拔標準、選派流程、掛職年限、崗位職責、崗前培訓、生活起居、監督考核、期滿去向等諸多問題更多只是依照“約定俗成”,缺乏“明文規定”。
二是部分基層單位對掛職干部存在著“不愿管”“不敢管”等礙于情面的行為,派出單位也“鞭長莫及”,管理上存在“真空”。
三是派出單位、掛職單位和組織部門等各相關單位的權責不夠清晰。
應當既圍繞德、能、勤、績、廉為評價指標對掛職干部進行綜合考核研判,也要為掛職干部的下步使用提出切合實際的意見建議,進而構建“權、責、為”三位一體的掛職管理制度體系。
做好掛職前期工作準備,打造“訓練場”培育基地。
為了切實做到人崗相宜,組織部門需要在掛職前做好掛職人員和崗位的“雙向選擇”,就掛職目的、選什么人、如何選人進行充分考量,以長期人才培養和基層工作需求的高度上思考問題,綜合考慮掛職干部的年齡經歷、思想覺悟、理想信念、專業特長和健康狀況等因素。
事先調查分析掛職單位的情況,聽取各方意見,實現派出單位和接收單位、組織意圖和個人意愿的兼顧統一。明確派遣工作后,應當著力從思想意識、工作方式、當地文化等方面有針對性的開展崗前培訓,促進人崗匹配,增強掛職人員的工作信心,讓基層成為更具培育能力的“訓練場”。
搭建掛職干部成長平臺,實現“磨刀石”本領提升。
搭建掛職干部成長和施展才華的平臺,讓掛職干部能在基層一線實現本領提升。組織部門要從源頭抓起,拓寬選人視野,暢通發掘渠道,儲備一批層次高、眼界廣、業務能力強、群眾基礎好的優秀年輕干部赴基層一線掛職鍛煉。
在掛職期間,掛職單位對掛職干部存在問題要及時提醒,注重思想工作。
掛職干部自身也應當把壓力當成能力來培訓,把教訓變為經驗來汲取,把吃苦當成財富來積累,始終保持朝氣蓬勃的進取精神,認真履行職責。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于卒伍。干部掛職鍛煉既有助于提高掛職干部綜合素質、拓寬自身格局視野、培育基層實戰經驗、豐富一線執政能力,也對加強上下級間交流具有現實意義。讓新時代干部在基層成長、從基層選拔、到基層培養,在基層一線提升本領,實現學歷結合經歷,閱歷轉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