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復綠”重現生態美景
安徽銅陵,一座因銅得名、因銅興盛的礦山城市。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座大型銅礦、第一座自行設計建設的銅冶煉廠相繼在銅陵誕生。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銅工業基地,銅陵1956年建市以來,為全國平價甚至無償提供了大量銅原料。在計劃經濟時代,銅陵供應的銅一度占到全國的一半。
靠山吃山,礦產經濟一度是銅陵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隨著礦山開采的推進,銅陵各礦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問題日益突出。
2011年4月,銅陵市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于對廢棄礦山進行植被恢復的決議》,正式拉開該市礦山復綠的序幕。銅陵市把礦山植被恢復作為建設生態山水銅都的一項戰略任務,納入全市“十二五”期間重點工作,并要求“三年全面啟動,五年初見成效”。
近五年,銅陵市共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42個,完成修復面積近900公頃,投入資金6.5億元。計劃到2020年底,銅陵市將完成所有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多年不懈努力,銅陵生態環境得到不斷改善,實現由工業基地向中心城市轉變,由生產型城市向宜居型城市轉變。近年來,銅陵市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城市等榮譽稱號,城市幸福指數、安全指數位居全國前列。
“數字銅陵”助推智造升級
2019年8月28日,以“數字驅動、共贏未來”為主題的“數字銅陵”大會舉行,銅陵市正式發布《“數字銅陵”建設發展規劃(2019-2023年)》,計劃用3-5年的時間,將銅陵打造成為全國數字城市先進市。
銅陵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工礦城市,面臨著傳統產業占比較高、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多重挑戰。對銅陵的城市發展來說,“數字經濟”這把鑰匙正在開啟城市轉型、產業升級之門。
2018年8月,銅陵六國化工公司啟動實施了“工業大腦”項目,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分析計算后,將磷礦石礦粉細度等指標進行改變,公司的磷酸萃取率平均提升了0.22個百分點,最高提升0.56個百分點,預計每年能為公司帶來約500萬元的經濟效益。
這是銅陵市與阿里云公司合作建設銅陵“工業大腦”的第一個試點示范項目。2018年9月,銅陵市政府與阿里云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銅陵“工業大腦”,借助阿里云的大數據技術能力,結合銅陵的工業優勢,推進傳統工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發展工業大數據產業。
目前,銅陵市在數字政務、數字經濟等方面已初具雛形。銅陵電子政務外網覆蓋率、城鄉光纖覆蓋率達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市電子政務外網(云計算數據中心)IPv6升級,5G高清視頻電話、5G視頻直播等相繼實現;云中心累計接入48家市直單位、565類、24.7億多條數據,每天數據交換量為7萬條。銅陵與阿里、騰訊、科大訊飛等數字經濟龍頭企業開展深入合作,六國化工“工業-環境大腦”項目入選工信部百家大數據優秀案例,六國化工、阿里云共建“ET工業大腦”項目榮獲安徽省信息化優秀項目。
“好人之城”引領崇德向善
9月2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019年8月“中國好人榜”,銅陵市郊區90后孝老愛親典型古宏媛榮登榜單。目前,銅陵市共有82人(集體)入選“中國好人榜”。
2011年3月,銅陵正式啟動好人評選活動。近年來,通過“五推薦五評選”模式推選、評議,共產生“銅陵好人”435人,其中82人榮登“中國好人榜”。“銅陵好人”作為銅陵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品牌,3次在全國文明辦主任培訓班上作經驗交流,得到中央、安徽省文明辦領導的高度肯定,也成功助力銅陵摘取了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桂冠。
強化好人選樹機制,著力用先進典型壯大道德主流。銅陵建立市、縣區、社區(鄉鎮)、小區(村組)、樓道(村民小組)五級好人推選制度,明確專人負責、逐級推選、梯次推進,形成群眾舉薦、層層把關、擇優推選的工作格局,建立起好人好事基層“儲備庫”,依托群眾力量將身邊好人推選出來。
弘揚好人大愛精神,著力用先進典型引領道德風尚。通過開展“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講述身邊的感動”故事大賽、道德講堂巡禮等活動,邀請“身邊好人”中的典型代表,深入基層一線,與群眾面對面交流,講述他們的感人事跡。同時,打造銅陵好人館、流動好人館、好人文化展示館,讓群眾近距離了解“樓道好人”事跡,幫更多“好人”走出樓道,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發揮好人示范作用,著力用先進典型帶動道德實踐。最大限度放大“好人效應”,引導更多的人積極投身道德建設,使學習好人模范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追求。銅陵目前建立22個好人工作室,服務對象以未成年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為主。形成“好人品牌”,用連續7年的年度好人暨道德模范頒獎典禮,31場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400多場(每人一場)“銅陵好人”命名表彰會,不斷釋放著“榜樣力量”的教育引領作用。
“民生工程”筑牢幸福基石
銅陵依托銅官山礦建市,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文化設施、群眾住房、辦學條件、社會治理基礎等等,都存在諸多先天不足。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銅陵市歷屆市委、市政府都以每年為群眾辦一些實事的形式,實施一定數量的民生工程。特別是2012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43.8億元,滾動實施民生工程477項,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群眾對民生工程滿意度達90%以上。
2010年起,銅陵市連續多年將棚戶區改造列為“一號民生工程”,在完成3.06萬戶連片棚戶區改造后,繼續自主改造城中村、危舊房及零星散戶。全市100多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7萬多戶居民出棚進樓,2萬多戶農村危房“轉危為安”。
2018年以來,積極搶抓國家新一輪棚改政策機遇,組織對全市棚戶區開展調查摸底,分片核查,根據項目難點重點、輕重緩急程度,分門別類建檔立卡,掌握項目類型、用地性質,同時進一步明確改造范圍和界定標準,確定三年計劃改造23000套,實現“應納盡納、應改盡改”目標。
優質教育資源有限,且配置不均,引起愈演愈烈的“擇校風”。針對這種情況,銅陵市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通過采取加強薄弱學校建設,逐步實現將優質教育資源向各個學校均衡配置。近年來,進一步優化教學管理模式,中心城區、辦學實力強的學校與城鄉接合部、辦學實力較弱的學校建立聯合辦學體,擴大優質教學資源覆蓋面,滿足了廣大學生就近入學、“上好學”的需求,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銅陵市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著力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公共數字文化一站式服務平臺等項目建設。2015年起,在全省率先建設“全民閱讀點”,開啟了全民閱讀新時代。
近年來,銅陵市以黨建為龍頭,以社區綜合體制改革為驅動,以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切入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建設水平,在探索中小城市基層治理新路上做了有益的探索。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連續三年成為“中國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安徽唯一上榜城市,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持續提升。
(通訊員: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