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來,田營科技園以再生鉛產業為主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規模化、資源化、效益化發展的路子,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了“進來一只舊電瓶、出去一只新電瓶”的閉合式產業鏈,建成目前全國規模最大、鏈條最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年可回收利用廢舊蓄電池約120萬噸,年產再生鉛78萬噸、蓄電池一億只,分別占全國產能的1/3、1/5,先后獲得“全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國家涉重金屬類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利用基地”“全國循環經濟先進單位”“全國區域性大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基地”“國家動力電池循環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稱號。
2005年建園之初,年產值13.6億元,稅收2600萬元;2019年實現產值突破280億元,稅收13.4億元(連續三年稅收超十億元),分別是2005年園區剛成立時的20.5倍和51.5倍。
多年來,田營科技園堅持以循環經濟的理念發展再生鉛產業,按照回收體系網絡化、產業鏈條合理化、資源利用規模化、技術裝備領先化、基礎設施共享化、環保處理集中化、運營管理規范化的要求,走出了一條綠色、科技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一、堅持集聚優化,打造優質平臺
一是加快園區建設。2005年至今,田營園區經歷了工業園區、產業園、科技園的發展歷程。伴隨園區名稱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園區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園區承載力持續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全國扶搖直上,園區品牌逐步打響,帶動更多行業內優秀企業入駐。
二是加強回收體系。推動“互聯網+”與產業深度融合,支持企業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搭建資源循環利用線上交易平臺,助推傳統企業線上交易;鼓勵資源循環利用網絡總部發展,著力打造全國再生資源交易中心。
三是培育龍頭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積極支持和指導13家規模小、經營分散、市場競爭力弱的再生鉛企業整合為華鑫鉛業、華鉑科技兩家集團公司,引入職業經理人和財務團隊,幫助企業推動股份制改造,兩家公司再生鉛機械化自動拆解、熔池熔煉冶煉裝備和環保水平均達國內一流水平,企業的生存和競爭能力大大提升。華鉑科技已躋身安徽省百強企業之列。
二、堅守環保底線,夯實綠色之基
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始終把“發展是根本、環保是生命”作為根本指導方針,將環境保護作為發展的底線和紅線,控制污染源頭,切斷擴散途徑,不斷提高工藝水平,保證可持續發展。
一是嚴格執行行業準入。對照《再生鉛行業準入條件》和《鉛蓄電池行業準入條件》,新上和技改擴建項目,嚴格執行環評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要求園區企業達到清潔生產一級以上水平。
二是加強環保執法。開展“小散亂污”企業專項整治行動,通過關、停、并、轉、遷等多種途徑,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技術工藝落后的企業。建設污水處理廠和固廢處理中心,日處理污水能力5000噸,處理固廢能力15噸,使園區企業廢水、廢棄物得到安全、有效處置。園區成立環保中隊,管委會抽出專人全力配合,加強日常監測,實行24小時動態巡查,擴大在線監控安裝范圍,并加大處罰力度,對偷排亂倒行為實行“零容忍”。
三是堅持生態工業的理念。以打造中國的“卡倫堡”為目標,重點抓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的創建,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讓綠色發展看得見、摸得著、見成效。園區已獲批國家級綠色園區,擁有國家級綠色工廠3家、國家級綠色產品4個。園區外圍四周規劃栽植了近8000畝的生態防護林,在園區與周邊村莊之間構建了一道綠色屏障,形成了遠看像森林、近看是園林的效果,增加了碳匯總量。治理溝塘水面1000余畝,使園區內外縱橫交錯的溝塘水面連為一體,恢復原有自然生態水系,實現再生水循環利用。
三、突出強鏈補鏈,優化產業結構
一是堅持招商第一。緊緊圍繞強鏈、延鏈、補鏈,緊盯上市公司和行業知名企業,重點走以商招商之路,實現精準招商,招大引強。先后舉辦了首屆再生塑料發展懇談會和中國阜陽(界首)循環經濟高端報告會暨項目對接會、第二屆再生塑料暨首屆再生金屬循環經濟發展懇談會,承辦了第三屆中國再生鉛產業發展論壇,提升了界首循環經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引進了駱駝集團、金鴻科技、寶鴻科技等強鏈延鏈補鏈企業,上馬了南都鋰電項目,開啟了新能源篇章,推進了南都、天能分總部建設。
二是堅持項目為王。以大項目推動大發展,牢牢鎖定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找準完善產業鏈條和壯大產業集群具有帶動作用的突破點,深挖優質項目,實現企業變大和產業變強雙贏。目前,總投資31.16億元的華鉑科技廢舊鉛酸電池綠色高效綜合回收示范項目已順利運營,總投資3.6億元的天能收購轟達技改項目已建成投產,總投資12億元的駱駝電池項目即將于8月底投產,總投資5.2億元的南都電源鋰電池回收綜合利用項目已開工建設。
四、加快科技創新,加速轉型升級
一是打響創新品牌。積極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快創新載體建設,建有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正在籌建院士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與中科大、中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合工大等院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項目12個,創新已成為園區發展的第一動力。
二是夯實創新基礎。建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暢通創新路徑。園區在獲批“國家動力電池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后,被認定為省內第一家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化市場,擁有國家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試點企業1家,授權發明專利116項,創新土壤日益肥沃,創新之基日益牢固。
三是落地創新成果。堅持做到有創新、有轉化、有成果。天能集團(安徽公司)榮獲安徽省科學進步二等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三等獎。華鉑科技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正在爭創國家科技進步獎兩項。
四是推進兩化融合。通過工藝革新、裝備提升和科技創新,努力打造再生鉛產業的升級版。對接“中國制造2025”,推動企業加速“機器換人”,提升智能化水平,推動工業機器人發揮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