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樅陽縣物流業發展條件
樅陽縣地處安徽西南部、長江中下游北岸,位于銅陵、合肥、安慶、池州等四座城市之中,國土面積1473平方公里,總人口81萬,下轄19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14個行政村和社區。樅陽是人文薈萃的千年古縣、物產豐饒的資源大縣、山清水秀的生態文明縣、潛力可期的重點開發縣。縣域盡享“一帶四區”發展先機,處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被列入主體功能區國家重點開發區域,是安徽省7個重點開發縣之一,皖江示范區核心區域、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組成部分、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規劃覆蓋區;又處在長江中游城市群、大宜城發展戰略的輻射區,是銅陵市唯一縣份并得到了發展戰略優先考慮、產業項目優先布局、基礎設施優先完善、資金投入優先安排、社會事業優先加強等“五個優先”支持發展。境內縣經開區“一區四園”總規劃面積22.5平方公里,紡織服裝、建材等傳統產業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轉型發展態勢良好。
1、地理區位
(1)從全國來看,樅陽縣是“長江經濟帶”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前沿陣地,可接受兩大戰略的雙重輻射,依托黃金水道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跨越全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的長江經濟帶,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已然是全國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區域。從地理區位來看,樅陽縣位于八百里皖江核心地帶,下連蘇浙滬,上通贛鄂川,擁有順江出海對外開放的最佳區位,既是長三角產業發展共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長三角向泛長三角腹地擴展的第一站,也是長江經濟帶向東擴張延伸進而銜接海上絲綢之路的前沿陣地,可接受兩大戰略的雙重輻射。樅陽可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及資源要素條件,可深化與長三角區域的分工協作,承接滬蘇浙產業轉移,培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打造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2)從全省來看,樅陽縣位于“皖江城市帶”主發展軸的中心位置,具備成為區域新增長極的良好基礎。根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國家已將建設安徽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上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層面。樅陽縣位于皖江城市帶主發展軸的中心位置,區劃調整至銅陵更讓樅陽縣在規劃中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優勢愈發突出,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也更具潛力。未來樅陽,將以橫埠鎮和橫埠工業園區的建設為著力點,借助跨江聯動、擁江發展等發展戰略,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鄉協同發展,成為皖江城市帶中新的增長極。
(3)從區域來看,“合銅工業走廊”的建設,將極大拓展樅陽縣發展空間,鞏固其“皖江新興增長極、綠色發展典范區”的核心區域地位。安徽雖地處長三角,資源豐富、區位較好,但經濟相比擁有多條成熟工業走廊的江蘇和浙江兩省有一定差距。由于受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的阻隔,工業布局分散,呈現合肥、沿江、沿淮三大板塊化趨勢,且板塊間經濟聯系較弱、發展不均衡。合肥與銅陵位于安徽南北中軸線上,通過“合銅工業走廊”的規劃建設,打造一條跨越江淮流域、溝通南北、縱貫全省的縱向經濟發展支撐軸,有利于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深化區域間聯動發展、融合發展,成為安徽連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樅陽作為“合銅工業走廊”的重要一極、銅陵的唯一縣份,隨著“合銅工業走廊”的規劃實施,必將充分接受合肥、銅陵的輻射和帶動,拓展發展空間,激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樅陽縣可實現與合肥、銅陵在產業上的融合發展和移植嫁接,真正實現與銅陵跨江發展、擁江發展,盡享“一帶四區”發展先機。
2、交通區位
(1)從全國來看,樅陽縣地處國家骨干交通通道上。樅陽縣位于國家骨干流通網絡通道中的“一橫”長江沿線節點上。根據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2015-2020年),將以流通節點城市的功能提升、流通產業作用的發揮、消費潛力的釋放為目標,全面構建“三縱五橫”全國骨干流通大通道。樅陽縣作為國家骨干流通網絡通道中的節點城市,可依托“一帶一路”綜合交通,構建區域流通通道,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綜合來看,樅陽縣可接受“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皖江城市帶”等發展戰略的多重輻射與帶動,境內公路、水運等基礎設施短板不斷補齊,逐步奠定了樅陽縣區域交通樞紐地位,物流發展的交通條件優越。
(2)從區域來看,樅陽縣在區域物流通道網中占據重要位置。樅陽縣位于合肥、銅陵、安慶、池州四市之間,將成為省內區域性交通樞紐城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樅陽縣位于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上海至武漢、南京至九江的正中心以及安徽省兩點(合肥、黃山)一線(皖江城市帶)戰略的“十”字交匯點,處于國家東西交通大動脈和安徽省南北交通大動脈的“十”字交匯點。隨著國道347的通車運行,池州長江大橋、濟祁高速的快速推進,引江濟淮的開工建設,深水岸線碼頭的開發利用,北沿江高鐵、合廬銅鐵路、銅樅軌道交通一號線的規劃實施,這些勢必歷史性提升縣域交通環境,一躍成為“外聯內暢互通”的交通便捷之地。
3、經濟基礎
(1)區劃調整后的樅陽,經濟發展快,產業基礎好,居民生活水平高,為樅陽縣物流業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十二五”末,樅陽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4.7億元,年均增幅10.1%。五年累計完成財政收入64.5億元,其中2015年完成11.4億元,年均增幅8.2%。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9%,累計完成777.3億元,是“十一五”2.5倍。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授權專利600多件,萬人專利擁有量6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1家,民營科技企業60家,研發經費累計投入3.37億元。2018年度,樅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9.5億元,同比增長6.2%;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84.2億元,同比增長14.2%;財政收入15.6億元,同比增長13.2%;固定資產投資121.8億元,同比增長1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4億元,同比增長7.5%。
(2)區劃調整后的樅陽,得到銅陵“五個優先”政策支持,產業發展條件更為優越,物流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為未來物流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從產業增加值看,樅陽縣物流產業規模穩步增長。2017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6.4億元,是2015年的1.1倍,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3%,占GDP的比重為2.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省3.2%的平均水平,占服務業的比重高于全省7.7%的平均水平。從運量規模看,水路貨運量和港口吞吐量較快增長。公路方面,2017年貨物運輸量1557萬噸,同比增長6.7%;貨運周轉量達343264萬噸公里,同比增長6.3%。水運方面,近年來港口吞吐量實現穩步增長,年增約4%。其中,201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209萬噸,同比增長4.1%。從運輸結構來看,公路、水路運輸為樅陽縣最主要運輸方式,貨運量及周轉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增幅,且公路運輸增幅明顯高于水運,說明樅陽縣水運、陸運物流優勢不斷凸顯,“宜水則水、宜路則路”的運輸結構逐步形成。
(二)樅陽縣物流業發展現狀
物流業是一項復合型產業,涉及多方面、多行業。研究認為,物流規模的擴大、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的提高,與基礎設施、市場主體、運輸組織、運輸裝備、物流信息化及政策環境等支撐要素息息相關。
1、物流園區建設步伐加快。樅陽縣橋港綜合物流園、樅陽縣農產品綜合物流產業園等多個物流節點設施啟動建設。這些物流節點,在物流服務能力、貨運組織效率的提升意義重大。在數量增加的同時,園區的服務功能也在不斷完善,逐步從貨運站向綜合型的物流園區轉變。
2、綜合運輸網絡日益完善。樅陽縣現有國省道7條計246公里、縣道3l8公里、鄉村通車道路2938公里。境內通車公路總里程3502公里,大中小橋梁152座,路網平均密度193.6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沿江500噸級以上貨運碼頭4個,港口年吞吐量約2200萬噸。樅陽縣沿江已建成、在建或規劃建設的過江通道有5條,將在“十三五”期間與橫穿縣域東西的沿江快速通道G347連接貫通。德上高速公路、北沿江高速公路及鐵路、銅陵至樅陽城市輕軌、引江濟淮工程、菜子湖四級航道等重大交通水利工程的建設,都將在空間上縮短樅陽縣與長三角、珠三角及周邊城市的距離,有利于樅陽縣更好地融入發達地區發展。
3、物流企業發展勢頭向好。“十二五”末,樅陽縣僅有不足10家占地面積小、功能單一的物流企業。目前初步統計,樅陽縣從事物流企業35家。其中,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寄遞物流企業近20家,日包裹發送量100多噸。公路貨運企業注冊登記、許可備案貨運公司達18家,擁有大、中型貨車690輛(不含社會個體2300輛),年貨物運輸量1.2億噸。水路運輸方面,參與海螺熟料運輸我縣航運企業達到6家,船舶運力18萬噸,年運量700萬噸。19個鄉鎮、214個行政村(社區)基本上建立了電商供應站,農村電商實現了全覆蓋。
4、智慧物流建設提上日程。“十三五”期間,隨著“智慧樅陽”建設的深入推進,樅陽縣物流信息建設領域雙輪驅動、發展迅速,將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導建設的公共信息平臺為主體,企業自建平臺為補充的信息化體系。可以說,政府主導平臺在增強區域物流資源整合能力的同時,提升了政府對行業的服務水平。
5、行業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車輛“重型化、小型化”特征明顯,公路貨運車輛朝“重型化、小型化”發展,與全國發展趨勢基本一致。2017年樅陽縣共有營運貨車14000多輛,其中重型車5800多輛,占比41.5%;中型車2100多輛,占比15%;輕型及微型車6100多輛,占比43.5%。 “十三五”期間,樅陽縣船舶呈“大型化”方向發展,船舶數量呈下降趨勢,但總運力持續走高,船舶平均載重快速提升,越來越多的船運企業為降低運輸成本,通過置換大型船舶來提高企業整體運力。在物流行業裝備水平提升的同時,樅陽縣物流運輸組織模式也在不斷創新。
6、物流行業影響持續擴大。物流行業涉及各行各業各個方面,在縣域經濟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樅陽縣日益重視物流發展,成立了樅陽縣物流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從體制機制、政策環境等方面著手,為物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在營造良好發展氛圍時,出臺了大力支持物流業加快發展若干扶持政策、促進流通產業發展重點工作等系列政策。良好的物流發展環境,讓樅陽縣物流得到社會各界的認知與認可,行業影響力不斷提升。
(三)樅陽縣物流業形勢需求
1、發展形勢
(1)樅陽縣物流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從宏觀行業趨勢來看,物流業作為派生性行業,其發展與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化發展密切相關。從物流業發展的整體趨勢來看,物流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產業形成階段、快速發展階段、調整優化階段及信息化、全球化階段。結合樅陽縣經濟發展現狀,樅陽縣物流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未來將面臨“量增質提”的雙重要求。
(2)樅陽縣物流總體處于運輸合同向物流外包的過渡階段。從微觀物流企業運作來看,物流服務業態發展總體分為三個階段:運輸合同/分銷階段、物流外包階段、供應鏈管理集成階段。根據調研,現有需求企業對物流的需求多限于運輸、裝卸環節,或由內部運輸部門完成運輸服務,或與第三方物流公司簽定物流合同,樅陽縣物流總體處于運輸合同向物流外包的過渡階段。未來,樅陽縣物流服務將朝物流外包甚至供應鏈集成方向發展,呈“多功能、跨區域、高效率”等特征。
(3)樅陽縣物流業發展迎來了新機遇新挑戰。從經濟社會發展看,樅陽縣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居民生活和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樅陽縣物流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皖江新興增長極、綠色發展典范區”的目標定位,要求樅陽縣擴大物流服務范圍、提高物流服務水平與效率。工業的主體地位及工業轉型升級趨勢,要求大力發展供應鏈一體化物流。擴大消費需求及加快對外開放,要求加快發展新興物流業態。環境資源約束日益加強,要求不斷創新物流運作模式。這些都對區域物流設施水平、物流主體運作能力、物流發展環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需求預測
(1)就第一產業而言,樅陽縣作為重要的農產品產區。除了糧食以外,樅陽縣主要農產品類型還包括水產、肉類、油料、禽蛋以及棉花等,且商品率較高。且樅陽縣的棉花產量具有絕對優勢,水產類、禽蛋、油料以及茶葉具有一定優勢,農產品物流需求大。
(2)就第二產業而言,樅陽縣的主導產業具備一定區域優勢。主導產業以傳統工業為主,工業總產值占比達到 80%以上。建材產業獨大的局面有所改善,其他幾大主導產業占比均有提升,以紡織服裝最為明顯,現代裝備制造業主導行業特別是以萬華秸稈板業為龍頭的秸稈綜合利用及家居智造產業具備一定的區域優勢。從與物流的品類相關聯的分貨類運輸方式來看,主要以建筑工業材料運輸為主,其次是裝備制造業和農業加工。各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其中水運相對占比較高的為建筑材料工業,其他貨類的運輸,水運均占比均很低。
(3)就第三產業而言,物流資源豐富且需求量較大。樅陽縣19個鄉鎮214個行政村建立了電商供應站,實現了農村電商全覆蓋,為物流提供了空前發展的機遇。村民在家里通過電腦或手機,即可向外地銷售農副產品和購買所需物品。據2017年不完全統計,樅陽縣農村電子商務年成交貨運量達到200萬噸。樅陽縣主要農副產品銷量日益倍增,糧食、油菜籽、生豬、家禽、化肥、農藥等進出口500萬噸。商品零售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大,特別是華潤蘇果、好又多、快樂萬家、世紀華聯等實體超市連鎖店不斷向鄉鎮延伸拓展,年貨運量達500萬噸。
(4)就經濟開發區而言,樅陽縣開發區建設處于加速階段。開發區工業產值占全縣工業產值的 18.25%,且逐年攀升,現中心城區形成一區四園的開發區格局。園區的規模化有利于物流的外包,激勵第三方物流的產生。隨著園區化進程的加速,園區規模和能級不斷上升,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機會空間。
從樅陽縣的歷史發展歷程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現階段多方面的物流業發展條件來看,結合城市物流業的普遍發展規律,樅陽縣目前大體上處在中級階段的成長期。在未來的物流業發展中,樅陽縣將經歷一個加速上升的階段,即物資向城市大量聚集,城市物流量快速增加,且當運量達到飽和值一半時,增長速度最快。
(通訊員: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