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脫貧攻堅動力不足問題,充分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緊緊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文明鄉風,做好文化“教化育人”“催生動力”的文章。
一是致力打造教育基地。啟動“金寨紅”特色文化工程,以金寨縣革命博物館、鄂豫皖紅軍紀念園、金寨干部學院為平臺,挖掘紅色歷史,講好紅色故事,弘揚紅色精神,發展紅色旅游,傾力建成“安徽一流、全國知名”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對民間遍布的紅色文化遺跡安排專項資金,加大保護和修繕力度,及時修復葛氏祠紅軍壁畫等紅色遺產。
二是致力紅色基因傳承。拍攝《金寨紅色紀實》紀錄片,創作《八月桂花遍地開》系列作品;舉辦中國紅色微電影節,首屆中國紅色微電影節面向全國征集紅色微電影1051部,第二屆紅色微電影節將于2019年10月在金寨舉辦;結合縣革命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對紅色文化史料系統整理,向紅軍后代征集革命文物2000多件。實施紅色文化進課堂工程,編寫出版系列紅色書籍,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均開設了紅色文化課程。
三是致力激發脫貧動力。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在進基層的文化活動安排上,明確要求金寨元素的節目不少于6個,重點以孝老愛親、脫貧光榮為主題,突出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教化群眾以講道德為美,以脫貧致富為榮,通過廣泛宣傳脫貧先進典型,鞭撻“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激發廣大群眾勤勞致富、率先脫貧的精神力量。如沙河鄉高牛村通過舉辦脫貧攻堅農民文化節和“迎新春,過大年”文藝聯歡晚會,安排扶貧干部和貧困群眾當演員,自編自演脫貧故事,講述好人好事和先進典型。貧困戶鄭某,過去因擔心脫貧后不能再享受幫扶政策而不愿脫貧,經過兩次晚會的宣傳教育,認識到錯誤,演出一結束,就寫下“脫貧申請書”。同時,結合農民文化樂園管理、農家書屋管護等,開發文化公益性崗位,全部聘用貧困戶,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實現就近就業。有一定藝術特長的貧困人口,優先推薦加入各文藝演出隊伍,不完全統計,全縣60多支較為規范的民間演出團體中,貧困人口達110名,每人每年通過演出增收5000元左右,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
四是致力培育文明鄉風。通過全民閱讀、送戲下鄉等活動,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相結合,滿足需求同提高素質相結合,深入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大別山精神,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培養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2018年以來,全縣建成振風超市174家,開展文明新風評比2279次,累計發放積分592.4萬分(價值592.4萬元),評出黑榜1612人。
(通訊員:張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