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泗縣堅持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前提、以“三變”改革為路徑、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目標,大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提質升檔,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增收路徑,為鄉村振興奠定物質基礎。截至目前,全縣168個村(不含社區)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24個,5—10萬元的村96個,10—50萬元的村39個,,穩定超過50萬元的村達到9個。
一是抓實產權制度改革。嚴格按照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量化、成立合作社、頒發股權證等一系列流程,積極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全面完成改革試點任務,共清查賬目資產5.3億元,核實集體土地總面積256.1萬畝,界定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87萬人,全縣187村(社區)均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
二是抓實農村“三變”改革。大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努力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開辟村強民富新局面。2019年,改革涉及全縣187個村(社區),實現全覆蓋。
三是抓實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25811”產業新格局,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重點建設南北2條產業扶貧示范帶,謀劃5大產業布局,發展8大產業基地,打造1個主導產業,全縣所有行政村實現特色產業100%全覆蓋。
四是抓實發展模式創新。精準聚焦干部隊伍建設,鼓勵干部大膽試、勇敢闖,趟出了不少獨具特色的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例如長溝鎮朱彭村與幫扶單位中石油宿州分公司簽訂承包加油站保潔業務,形成選派干部出資、貧困村出人、幫扶單位出訂單的“三方”共贏幫扶模式。
五是抓實減貧帶貧舉措。始終把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脫貧攻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扎實推進“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帶動群眾21430戶,其中貧困戶9844戶;建成扶貧工廠140個,帶動1762名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為集體增收271.25萬元。為貧困戶、邊緣戶提供保潔、保綠、護林、護路等公益性崗位2457個,保障特殊困難群體就業。
通訊員:郭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