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的速度、廣度、力度,既關系到每家企業的生存發展,也關系著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更直接關系到每個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截至4月上旬,全國中小企業復工率超過80%,有的地方通報稱復工率已達到或接近100%。但片面強調復工率而避談“復產能率”,容易產生誤導。復工率直接體現經濟社會的變化,而“復產能率”則是檢驗相關變化具體成色的一把標尺。
兩者不能割裂!
在實際生產中,產業鏈環環相扣,一個環節阻滯,上下游企業都無法運轉,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著重強調,“千方百計創造有利于復工復產的條件,不失時機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
從發展規律看,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保證企業運轉起來,也要確保有效運轉,有產出的復工才能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合力。有些地方雖然企業都動起來了,產能率卻沒有上來。
比如一個市有十家紡織廠,九家都重新開工了,但由于各種原因,一家企業100臺機器中只有10臺在生產,九家工廠加起來的總產能才抵得過春節前一個廠滿負荷運轉的90%。
顯然,這里的復工率很高,但“復產能率”遠遠不夠。為了政績好看而讓每個工廠都有動靜,這是一種面子工程。
更需要關注的是,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顯著加劇,企業復工復產面臨新的困難,供應鏈受阻、訂單減少、外售外貿困難,都成為企業復工復產路上的障礙。這說明,在解決了前期“如何復工”的問題后,現在需要解決后期“復工何為”的問題。
首先,這有賴于地方政府“量體裁衣”,真正幫企業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一起動起來,確保有原料可供應、有資金可周轉、有需求可支撐,讓復工復產到滿工滿產成為一個可持續的過程,讓經濟既動起來更能轉得好,而不是只在乎“泡沫復工率”。
越是關鍵時期,越要杜絕浮夸之風。地方政府實實在在幫助企業提高“復產能率”,必須將幫扶政策落到實處,打好政策“組合拳”,積極破解難點、打通堵點,保障供應和銷售渠道暢通。
在長三角地區,上海會同蘇浙皖建立長三角復工復產復市協調聯動機制,對企業急需的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開展區域協作供應,推動全產業鏈聯動復工,就是一種有益探索。僅浙江省,就為400多戶困難企業找到了8000多家原材料替代供應商,讓復工復產的鏈條運轉更加順暢。
再者,保證復工復產的“成色”,既要立足當下,更要著眼長遠。尤其是作為市場肌體最活躍的細胞,中小微企業對于經濟血脈暢通意義重大。中小微企業個頭雖小,但數量眾多,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是穩增長、惠民生的重要基礎。但同時,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又較為脆弱,一筆貸款、一張訂單,都可能直接決定企業的生死。
正因如此,更要創新舉措,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在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讓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使更多的中小微企業形成供需良性互動,經濟大循環才能暢通。
更關鍵的是,現在急需建立主客觀相統一、多維度、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保證復工復產率、用電量等指標的真實性,才能真正提升成色,杜絕“泡沫復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