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中國之治”?
“中國之治”的基礎在基層,而基層治理好不好,關鍵在領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政府點菜,群眾就是不動筷”
領導力是基層治理最有效的“方子”。就當前來說,基層治理既有“難點”更有“痛點”,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過去,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家族,所以,基層治理除了“國法”還有“家規”。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推進城鎮化之后,農村成了“空心村”。城鎮許多家庭“門對門”不知道叫“什么名”,陌生人的社會少了許多“麻煩”,更少了許多人與人之間的交談與溝通。有人說:這就是冷漠的社會,基層治理純粹變成了“警察的事”,社區街道也不過問。許多“城中村”變成“治安難點村”。
“狗咬刺猬、無處下口”。一個社會除了法治,還有社會秩序和社會道德,由于現代人職業選擇的自由,休閑娛樂活動的增多,過去的“單位管理”逐步都推向社會,變成“社會管理”,無形中增加了社會治理的壓力,各級政府成了社會管理的第一責任單位、成本買單單位。所以,很多城市除了原有的公安部門之外,又催生了城管部門。最終,僅僅是一場“消耗戰”,什么也沒有改變,原來什么樣還是什么樣。
“整年不見、偶爾出現”。許多人為了生存,哪里能賺錢就到哪里去,過去居住的地方像客棧,僅僅是一個戶籍在那里;有的人賺到了錢,就到城市買了房。這就是現今“兩種飛地人”,一種是沒錢的到處跑;一種是有錢的到處買房。要想找到這樣的飛地人,社區、公安是很難辦到的。
“你講你的、我做我的”。城鎮化加快對中小城市發展是有利的,但是,卻帶來基層治理的困難,特別是小區環境、交通秩序、市場管理等問題,很難整治。有人說這是典型的“政府點菜,群眾就是不動筷”。
聚沙成塔
如何做好基層治理工作,許多地方進行了探索實踐,也取得了很好的經驗,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之治”的領導核心,要做好基層治理工作,從領導力的角度去講,必須要多方合力。
首先,基層治理的前提是組織。任何時候,任何社會,社會治理都離不開組織。沒有一個強大的組織作為鏈接,社會中的人就是沙漠中散沙。風吹到哪里,沙子就飄浮到哪里。要讓沙漠變綠洲,第一步就是要先固沙。所以,做好基層治理工作,第一步必須完善基層組織建設。許多地方探索出了好的經驗和做法,是值得借鑒和推廣“魚網式”的組織,網住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讓社會中的人,無論是“單位人”還是“自由人”,無論是“住宅人”還是“飛地人”,都不能離開組織的視線,在組織的范圍內活動。
其次,基層治理的基礎是制度。有組織沒有制度等于是“稻草人”,嚇走的是路過的飛鳥,家鳥照樣是管不住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與法律制度
》中,特別強調制度建立與執行的重要作用,反復強調“各項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說立行、嚴格執行,不能說在嘴上,掛在墻上,寫在紙上,把制度當‘稻草人’擺設”。所以,做好基層治理必須要完善相關制度。一個社會每個公民都能夠以法律為準繩,以制度為保障,約束行為,這個社會必然是和諧的、繁榮的、健康的社會。
再次,基層治理的手段是網絡。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綜合運用,手機就是一個無形的鏈條。同樣,也給社會管理帶來了便利,管理者是:“一網在手,想有都有”。手機實名制、座車無票制、進車站人臉識別制、交通無感收費制等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的運用,解決了人員自由流動等社會管理難題。在“天網工程”“智能城市”等管理手段下,想做“社會隱身人”不做“社會透明人”,已經很難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讓社會管理必須規范,“講人情”不講“法治”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
第四,基層治理的核心是情感。要做好新時代的基層治理,社會管理者必須要明確抓住“親情”這個主線,做好“連心工程”,否則,就難以管理好社會。一個社會之所以矛盾重重,往往都是人的冷漠造成的,尤其是重“罰”不重“激”,重“管”不重“情”的社會,是很難讓人信服的。
最后,基層治理的方法是共治。我們基層治理都始終堅持的是尊重群眾、相信群眾,把群眾放在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位置上。所以,共治是基層治理必備的良方。近年來,一些地方采用“社團參與、同業自律、部門聯動、警民互動”等方法,提升了新時代社會治理能力。“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夠成為政法戰線上一張“金名片”。就是楓橋通過發動和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堅持矛盾不上交,過去是實現了“捕人少,治安好”的目標;新時代的“楓橋經驗”就是實現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目標。這也是基層治理共治的目標。
(作者單位:安徽省全椒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