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阜南縣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主動順應數字時代潮流,超前謀劃“智慧阜南”戰略規劃、發展框架和遠景目標,全面啟動實施“互聯網+智慧阜南”建設,整體工作穩步推進、步履堅實、成效顯著。
一、高標準定位,打造有內涵的智慧阜南
(一)樹立一個理念:互聯網為人服務。阜南是農業大縣、人口大縣,外出務工人員接近70萬。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借鑒發達地區“智慧城市”建設經驗,首次提出建設覆蓋城鄉的“智慧阜南”構想。目的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前沿技術,通過各類信息資源互聯和共享,促進城鄉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等協調高效運行,滿足全縣百姓、外出務工人員在政務、就醫、教育、金融等服務需求,共享信息時代帶來的便捷、高效、舒適的生活。
(二)明確兩個定位:產業數字化、數據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是在傳統行業中融入數字技術,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也能搭上數字化快車,讓廣大勞動者在產業數字化中實現充分就業、共享發展紅利。縣委主要負責同志繪制《智慧阜南動態數據信息流協作框架圖》,完善頂層設計。2017年5月,與北京亞信簽定服務期10年的“智慧阜南”項目建設協議,計劃投資2.48億元,統籌規劃智慧應用體系,集約建設智慧基礎設施,打造有內涵、上品位的智慧阜南。數據產業化是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寶貴資源,不斷完善政府數據、行業數據、互聯網數據,不斷升級信息消費,把數據化智慧產業視為阜南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新型業態,積極搶占數據產業這片“藍海”,達到“讓數據生錢”。主動加強與北京亞信、科大訊飛、中國航天等合作,理清思路,編制《阜南縣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明晰“智慧阜南”發展方向、實現路徑。堅持低成本、高效率、重應用,打造欠發達地區信息化發展的“阜南模式”。2019年率先成立縣級數據運營公司,組建本地化運營團隊,走上數據市場化運營之路。
(三)聚焦三大目標:善政、興業、惠民。秉持“智慧阜南讓生活更美好”這一愿景,確立“善政、興業、惠民”目標,以智慧醫療為突破口,以線上村委會為平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聚焦“善政”,倒逼政府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再造政府流程,提高政務效率;聚焦“興業”,探索推進大數據產業化、資源化,催生一批新產品、新業態和新的經濟模式,加快形成大數據產品體系和產業鏈條;聚焦“惠民”,以百姓需求為導向,加快建設信息網絡通暢、科技應用普及、生產生活便捷、城鄉管理高效、公共服務完備、惠及全體居民的智慧阜南。
二、機制化推動,打造有保障的智慧阜南
(一)統一領導機制。按照“統一領導、一套班子”原則,2017年成立智慧阜南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主要領導從頂層設計到項目建設,每月召開一次專題會議部署工作,親自抓項目進度,始終把智慧阜南建設作為重點工程、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針對智慧城市建設體制不順、職能分散、政出多門的現象,按照統一項目建設、統一資金管理、統一數據開發、統一資源共享的原則,成立阜南縣數據資源管理局,形成管理局、管理中心、運營公司的體系架構,改變過去“九龍治水”“各自為戰”為“一套班子”“一抓到底”。
(二)定期協調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對智慧阜南建設實行掛圖作戰,“一周一調度”。分管領導具體抓,堅持問題導向,聽匯報、解難題、強推進。2019年以來,已召開30多次調度會,統籌協調企業、政府部門、項目單位,通過現場辦公、專家指導、專題協調、定期例會等形式加快項目進度,確保智慧阜南建設環環相扣、壓茬推進。
(三)外向合作機制。縣委、縣政府與國內知名企業、院校開展合作,與亞信集團、科大訊飛、清華大學簽訂戰略協議。亞信集團是中國最大、全球收入和市值第二大的獨立軟件公司。2017年5月,雙方簽訂智慧阜南建設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由亞信集團為阜南提供智慧城市核心數據庫、綜合服務工程和業務系統支撐。圍繞產業發展、醫療、城管、政務、社區等領域開展合作,充分利用其專業優勢、技術優勢、渠道優勢,加大智慧產品研發、產業培育,將阜南作為企業智慧建設的“試驗田”,共同打造國內領先、可借鑒、可復制的智慧城市樣板。與杭州頤高集團合作,投資10億元,建設頤高國際互聯網產業園,集合“新商業、雙創中心、智慧社區”三位一體,構建皖北地區“雙創新載體”;與中國陸地觀測衛星數據中心及地理信息產業的“國家隊和龍頭企業”中國航天四維測繪公司合作,建設淮河流域涉水大數據項目。
三、全方位推進,打造有實力的智慧阜南
(一)“統”,數據匯集。我縣著力推動跨部門、跨層級信息資源按需共享,以“不交數據就交帽子”的決心,堅決打破信息壁壘,消除信息孤島,完善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目錄,積極打造核心數據庫、綜合平臺和業務系統,完善了縣域32個部門的數據采集對接,并增加了5個企業領域的數據以及養老領域和教育領域等數據的擴展。截至目前,數據中心累計收集各類政務數據8.27億條,數據量達50TB,初步構建起覆蓋各領域、聯通各行業的大數據資源管理體系,著力支撐數據資源融合應用。并對智慧阜南項目整體做了三級等保測評,目前已經完成測評領取資質。同時,對數據安全做了深入的安全管控,加入亞信安全監控,包括4A管控,漏洞掃描,防毒殺毒等功能,做到數據的安全和訪問的留痕、保障數據安全。
(二)“通”,互通互聯。打造共享互通平臺,我縣將建設5000平方米的大數據中心、展示中心、指揮調度中心和運營中心,構建“智慧阜南”建設作戰平臺。注重數據整合、業務梳理和應用接入,推動部門間數據對接、融合,做到“一次錄入、多方共享、全縣通辦”,實現各類信息數據“大融合”“大串聯”。精心打造“善感知、有溫度、會呼吸、有活力”的阜南智慧之城,力爭3年內基本實現“一點全面感知、一端走遍阜南、一網聯動家鄉、一屏智享生活”。
(三)“融”,資源融合。在實現數據統、通的基礎上,我們加快數據的融合,全面推行一號通撥、一端通用、一網通辦、一卡通刷“四個一”便民服務模式。一號通撥。整合全縣各類公共服務熱線為12345“一號通”,成立12345熱線辦,實行“一號對外、集中受理、分類處置、統一協調、各方聯動、限時辦結”工作機制,集中受理處置群眾訴求、查詢、非緊急救助事項,累計辦理各類咨詢投訴1136件。一P通用。著力實現各類便民應用向“智慧阜南App”融合。“智慧阜南”APP積極對接皖事通平臺,實現統一登錄、辦事互通、應用共享,覆蓋集成了包括辦事大廳、生活繳費、交通出行、五險一金查詢、便民服務、家校互通等58大類113項應用,智慧阜南APP注冊達38萬人,日活躍度7905人/次。智慧阜南建設模式被《人民日報》關注報道,并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峰會上參展。一網通辦。積極推動“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持續深化“六零服務法”,圍繞“慧辦事、慧審批、慧監管”,切實優化“四最”營商環境。2018年以來,政務服務網阜南分廳累計受理辦件60.5萬件,辦結率94.55%,皖事通注冊38萬人,為群眾在移動端辦事提供便利。一卡通刷。實現社保卡全民發卡、一卡通刷,使用社保卡可實現城鄉居民社保、醫保網上繳費,大病救助、失業保險等補貼網上領取,掛號、診療、住院費用網上結算及水電費繳納、公交刷卡、超市刷卡、圖書卡等100多項便民服務,實現一卡通用、一卡多用。正在進行全民發卡,目前按照片區在8個鄉鎮布設自動發卡機,方便群眾就近申請補換社保卡,已經實現發卡105萬張。并在全市率先實現電子社保卡買藥結算的應用。
(四)“用”,數據運用。獲取數據、分析數據、運用數據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大數據的運用和應用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重點和方向。啟動實施“互聯網+產業”計劃,建成縣電商物流中心,建設線上“特色館”11個、線下展示館28個、配送中心2個、農村直營店109家。積極探索“互聯網+社會治理”,利用大數據預測社會需求、預判社會問題、增進社會共識,率先實現城區義務教育新生入學網上報名、繳費。成立國有獨資鹿云數據運營公司,注冊資金1億元,與亞信集團、科大訊飛、中國電信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聯姻,合資設立子公司,承擔信息化建設項目,輸出智慧城市建設模式,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及數據運營模式,實現“數據生錢”的目標。
四、多領域應用,打造有品位的智慧阜南
樹立用戶至上思維,立足我縣實際需求,初步建立起包括智慧扶貧、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園區、智慧水利、智慧城管、智慧農業和智慧應急八大模塊智慧應用,逐步擴展至教育、公安、建筑、物流等領域,形成了8+X應用服務體系,幾大模塊成效初顯。
(一)智慧金融。通過整合居民基本信息、社保繳費、公積金繳存、房產、車輛、醫療、人事、扶貧等相關數據進行用戶畫像,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實行全民自動授信。持有阜南農商行發行的社保卡或銀行卡的居民,無需客戶經理人為干預,個人最高50萬,真正實現“三分鐘”放款的極致體驗。2019年,全省金農信e貸現場會在我縣順利召開,我縣智慧金融項目榮獲中國金融科技創新應用金獎。截止3月初,“金農信e貸”共授信15365戶,累計發放35073筆,累計發放貸款總金額12.43億元。
(二)智慧城管。建設智慧城管監督指揮中心,安裝城管視頻監控,實現公務車GPS加載,建設21個子系統智慧城管平臺。對主城區27平方公里部件普查、910公里綜合管線探測和三維實景數據采集,安裝車載GPS設備30個環衛車輛,接入7家渣土車公司GPS信號200輛。智慧城管建設固定點位監控探頭20個,接入公安監控探頭200余個。建成城管基礎地理庫、系統核心數據庫和業務專題庫三大數據庫,實現城市管理對象準確定位和管理空間細化。截止2019年年底,我縣智慧城管監督指揮中心累計處理案件41293件。
(三)智慧醫療。建設智慧醫療云,形成我縣緊密型醫共體城鄉一體化,打造區域醫療協同、陽光醫院監管、區域衛生決策預警、人工智能醫療隨訪平臺等,智慧醫療的智醫助理項目在全縣配置全科醫生助診設備805臺,投放健康小屋29套,發放智能血壓計4000臺,慢病管理服務50萬人次,實現健康大數據和醫療信息化系統整合。
(四) 智慧水利。以物聯網監測感知技術為基礎,建設水位監測站、內澇積水點監測站和土壤墑情站等260處,實現水資源數據自動化采集、水利涵閘泵等設施在線可視監測和洪澇災害提前預警防控。融和氣象、水文、國土、環保等相關部門涉水數據,逐步形成阜南水資源數量與質量、供水與用水、排污與環境相結合的一體化水利監測和管理新體系。今年,共監測116萬多次。
(五)智慧小區。阜南縣與福建光速達科技公司達成建設協議,采取政府主導,公司運營、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對阜南有條件的小區門禁系統進行智慧化升級改造,目前已完成31個小區設備改造,更換統一的車輛智能識別設備和系統約80套,更換的人行門禁機設備約50臺,更換人行通道門約42臺。完成數字安全小區需要部分更換和新建視頻系統、充電樁系統、單元門禁系統、巡更系統、家庭安全預警系統等,實現城市小區智慧化管理。
(六)智慧養老。阜南縣智慧醫養適老生態服務中心項目由北京賽伯樂投資公司牽頭組織建設,采取市場化運營模式,項目總投資1.5億元,占地20畝,主體建筑面積32000平方米,建設30個線下社區服務站點、1個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全縣全民健康動態數據庫案、留守兒童動態數據庫、留守老人動態數據庫,線上外出及留守人員的線上社區。線上線下結合,打造阜南綜合性惠民生態醫養服務平臺。鹿城鎮成功申報全省智慧健康養老示范鄉鎮,以現有的智慧阜南大數據為基礎、醫療數據為支撐、以鄉村(社區)基層醫療為數據采集和線下服務點,創新簽約家庭養老醫護服務,開展居家養老和社區醫養服務,通過智能化穿戴設備建立老人與子女之間的親情互通,實現患者、家庭醫生、醫院、政府實時信息無縫銜接,實現大數據為居民生活服務。
(七)智慧校園。智慧教育秉持城鄉一體、均衡發展,聚焦學生成長、教師教學、教育管理、安全監控等模塊進行建設。2018年我縣開始城鄉普及智能書法教育。截至目前,書法課遍布全縣264所學校,注冊書法教師1687人,讓每位學生都能受到高質量書法教育。2019年,建設44所初中和2所高中智慧教學系統建設,規劃投入2204.76萬元,目前落實2200萬元。同時,啟動4所智慧學校建設規劃,已落實資金1200萬元。未來,將實現貧困地區教學點智慧課堂全覆蓋。
(八)智慧防控。阜南縣運用智慧阜南智醫助理平臺,開通武漢返鄉人員跟蹤隨訪記錄模塊,村醫使用健康一體機監測重點人員健康狀況。截至目前,跟蹤服務7431人,健康監測23萬條。開發“居民出入信息登記系統”,發放小區居民、防控卡點通行二維碼,出入小區(服務點)掃碼代替紙質登記。2020年2月13日在城區各卡點實施以來,已登記9069人,出入記錄9.51萬人次。2月26日起,又在全縣啟用“安康碼”作為群眾出行健康證明,掃安康碼出入各服務點和公眾場所,截止目前已有50.01萬人申領,出入掃碼442.8萬人次。開通“外出務工人員線上申請系統”,線上申請、審批,保障務工人員安全有序出行,目前共收到13.7萬人的外出務工申請,解決了外出務工的需要。
五、創新勞務模式,打造有溫度的智慧阜南
以前,我縣勞動力資源豐富,但企業偏少,導致群眾在家鄉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于是近70萬人背井離鄉,在家鄉留下6.8萬留守兒童和3.6萬留守老人,外出務工帶來的是“傷感經濟”。隨著縣內一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成效凸顯,尤其疫情后復工復產,勞務雙方供需問題顯現。智慧阜南逐漸摸索形成一條符合縣情、民情的勞務新模式,解決復工復產穩崗位促就業問題。
(一)精準服務。2014年,我縣是全省首例開展縣域外出務工人員信息調查,共收集信息65.7萬人次。2018年,又把全縣105萬人次社保卡信息、國辦扶貧系統近20萬條貧困戶數據信息以及三大運營商電話數據信息匯集,進行數據更新。同年,依托智慧阜南大數據平臺,建成勞動務工服務子平臺。2019年1月,智慧阜南App增添應用“找工作”,實現移動版“網來網去”。一邊服務企業,完成精準招工需求;另一邊服務務工群眾,方便投遞簡歷,實現家鄉就業。
(二)廣泛宣傳。實行線下線上同向發力宣傳,鼓勵返鄉就業。線下舉辦“2+N”招聘、“接您回家”等系列活動,打造連續10年“接您回家”升級版“留您在家”活動。2019年,我縣通過舉辦2+N招聘116場,5948人與用工企業達成意向,652人正式簽約;線上企業在勞動務工服務平臺發布崗位需求10374個(其中集中發布4598個),數據匹配合計 2.3萬人次,訪問2.9萬,溝通聯系8019人次。目前,已經吸引返鄉就業1846人。
(三)服務跟蹤。一是開展“春風行動”,設立免費技能培訓班。截至11月底,完成技能培訓3995人次;二是與農商銀行合作,推廣“金農信e貸”,解決創業資金;三是建立“互聯網+線上村委會”,實現與阜南籍在外務工人員溝通交流,便于跟蹤服務,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六、存在問題和下一步打算
我縣在“智慧阜南”建設實踐中雖然邁出了重要一步,實現了奠基式發展,但差距與短板仍十分突出:一是數據的實時共享程度不高,由于政府各部門間的信息系統在向省、市各部門集中,數據互通和實時共享更加困難、系統對接和業務集成仍存在問題,需要市政府大數據平臺的大力支持;二是數據場景應用還需加強,需要繼續喚醒“沉睡”的數據;三是智慧建設物聯網等技術設備投入還需要增加,相關領域應用模塊需要進一步升級完善。
(一)強化資源整合。建立數據收集、分析、共享、應用工作機制,形成數據循環體系,建立數據流轉機制,促升數據質量、體量、活量,提升各類信息資源互聯和共享水平,實現多流整合,真正提升數據使用價值。
(二)增加應用模塊。繼續突出便民服務,增加生活場景化,繼續鞏固智慧金融成果。推進“智慧阜南”調度中心、展示中心、市民體驗中心建設,繼續推動養老、醫療、金融、水利、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大數據應用,引導行業數據、互聯網數據等進入到公共管理、民生服務、產業經濟等應用領域,提升公共管理與民生服務水平,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三)促進產業轉化。緊抓融入長三角、高鐵全覆蓋、承接產業轉移等重大機遇,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堅持市場運營促進建設,以鹿云亞信公司為支撐,依托政府現有的資源、大數據和互聯網基礎,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產業融合,促進經濟轉型和大數據產業化發展。政府積極引導傳統企業充分利用自身已有數據和外部數據,圍繞企業生產運營開展大數據分析挖掘。在大數據核心產業鏈開展大數據加工與應用服務,持續拓展大數據的運營渠道、服務渠道,重點復制推廣智慧阜南應用模式,夯實市場化運營基石,通過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共同推動大數據在政用、商用和民用領域的全產業鏈覆蓋,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
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聚焦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美好夢想,秉承成熟一個、上線一個、服務一個原則,全面開啟大數據時代的示范應用,共享信息時代高配的智能生活、品位人生,讓智慧賦能現代城市治理、讓智慧賦能社會民生服務、讓智慧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傾力打造皖北特色縣域智慧城市“阜南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