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金寨縣作為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安徽省深度貧困縣,集革命老區、山區、庫區于一體,長期以來,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后,農村文化建設存在陣地不足、人才欠缺、內容單調、動力不強等短板。近年來,金寨縣深刻把握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共建共享、均等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通文化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有效提升了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強勁動力。2017年,該縣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基層工作加強年”經驗交流總結會上交流,其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得到中宣部充分肯定。2018年,成功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縣圖書館和南溪鎮文化服務站先后被文化部授予“雙服先進集體”。
一、補建設短板,農村文化“有陣地”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設施。2015年以來,相繼實施了文物保護、紅色文化挖掘、鄉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民間演藝隊伍培育等文化強基工程,著力夯實文化建設基礎。投入資金2000萬元,建成以縣圖書館、文化館為主體的金寨縣文化中心,目前金寨縣圖書館為國家一級館,縣域圖書總分館建成一體化網絡,實現圖書縣鄉借閱通借通還。支持鄉鎮整合留守兒童之家、老年學校、遠程教育等資源,拓展綜合文化站服務功能,建成南溪、梅山等10多個省、市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226個數字農家書屋。探索在縣直單位、城市社區設立文化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統籌實施美麗鄉村、脫貧搬遷、古民居保護等項目,深入挖掘大別山鄉村民俗文化。2019年,該縣搶抓躋身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地區(第一批)的機遇,爭取國家、省文物保護利用資金8000余萬元,整修革命舊址、老舊祠堂、村居老屋等文保單位,讓紅色遺址、傳統村落、古舊民居重新煥發生機。
二是打造農民文化樂園。2013年,該縣在南溪鎮門前村按照“一場(室外綜合文體廣場)、兩堂(禮堂、講堂)、三室(圖書閱覽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室、文化活動室)、四墻(村史村情展示墻、民風民俗展示墻、崇德尚賢展示墻、美好家園展示墻)”的標準,探索建成全省第一個農民文化樂園,老百姓在家門口有了自己的“文化空間”。支持各村因地制宜拓展樂園功能,將政策宣傳、科技傳授、法治教育、文明傳遞等與文化活動相結合,增強了樂園吸引力,又完善了樂園功能,農民文化樂園逐步成為農民的“活動集聚地、禮儀傳習所、文明展示廳、精神輻射區”。截至2019年6月,全縣已建成202個村級文化樂園,實現村級“全覆蓋”。
三是積極引進社會投入。招商建成大別山玉博園、大別山藝術館、中影名門影院、金逸影院、紅色電影博物館等文化場所,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補充,“春節看大片”成為老區群眾新民俗。為打造金寨文化旅游新業態,2018年引進浙江松海公司投資10億元,打造“徽風皖韻”古建旅游小鎮項目,集中建設古鎮街區、徽風四合院、民宿博物館及游客集散中心;引進江蘇華強集團投資20億元打造集旅游體驗中心、兒童卡通主題廣場、青少年主題樂園等為一體的金寨華強文化旅游創意街區項目。
二、補人才短板,農村文化“有人管”
針對文化干部編制少、中心工作任務重的實際,該縣積極調動社會力量,重點打造四支文化隊伍。
一是素質過硬的文化管理隊伍。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配備2名以上在編在崗專職人員,結合全省購買文化公益崗位試點,從貧困戶中聘用42名文化協管員、文物保護員,參與農家書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整理和挖掘民俗文化、紅色文化,收集群眾文化需求等。與安徽金寨技師學院合作,開設文化站長、農家書屋管理員培訓課程,提升文化專干、協管員綜合素質。
二是多姿多彩的民間文藝隊伍。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調動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出臺《金寨縣鄉村及社區群眾文藝團隊扶持管理辦法》,對民間文藝團隊實行“星級”評定,對其開展文藝活動實行精準扶持,按照隊伍人數、演出節目質量、場次和觀眾評價等要素給予補助,按質獎勵;培育出金寨紅韻藝術團、大別山農民之友等40多支民間文藝隊伍,民間文藝表演人員1300余人,非遺傳人30余人。形成村排練,鎮文化站指導,縣鄉村三級聯動辦匯演的格局。2019年8月,金寨縣國家級、省級非遺大別山民歌傳承人余述凡、王鳳琴參加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大型活動。
三是熱心奉獻的志愿服務隊伍。將熱心文化事業的鄉村教師、機關及企事業單位人員、民俗傳承人等組織起來,建立文化志愿者信息庫,現有各級文化服務志愿者400余人,構建了以縣為龍頭、鄉鎮為骨干、村為支點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大力弘揚金寨紅色文化,在重點鄉鎮組建紅色文化志愿宣講隊伍,邀請老將軍、老紅軍子女回鄉講紅色故事、傳紅色家風。如花石鄉大灣村村民陳澤申,經常義務為來村的游客講解大灣村脫貧攻堅的故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講述“大灣好聲音”。
四是發揮余熱的新型鄉賢隊伍。動員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師、老干部、老黨員及長者,充分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幫助、指導和帶動群眾開展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進行道德宣講,破除陳規陋習,倡導文明新風,弘揚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如,該縣南溪鎮成立南溪鎮商會,組織有經濟能力的企業家開展文化公益事業,連續捐資捐物20余萬元,舉辦紅杜鵑藝術節、南溪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節。
(通訊員:張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