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在武漢從事重癥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有機會一線接近武漢抗疫現場,也引發了一點感想。
在武漢一場內部的醫學會議上,幾個醫療界大咖學術觀點仁智互見。從事傳染病的強調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群體。從事呼吸的強調這次病毒攻擊的靶器官是肺,所以肺部抗病毒、呼吸機使用、清理氣道至關重要。從事重癥的則強調,不能一葉障目,病毒攻擊的是人類的免疫系統,激發人體過度的炎癥反應從而造成全身多系統器官的損害,才是真正機理。
學術問題討論很必要,這次“新冠肺炎”考驗的不僅僅是中國的衛生醫療制度,更考驗的是全社會的一個應急體系。現在,不從政策、安全、輿論等社會政策等大體系來討論這個問題,我就僅僅從醫療衛生制度方面,談幾點小思考。
在這場抗疫中,各種新藥、新技術發揮了很多作用,有效地救治了一大批危重病人。有些人在看到臨床工作重要性的時候,似乎在不知不覺中淡化了“以健康為中心”,“全生命周期”重視預防、臨床、康復三駕馬車的“健康中國”理念。實際上,武漢的這場抗疫,恰恰是“健康中國”的高度體現。可以這么說,如果平時注重預防醫學,對華南海鮮市場、野生物加強管理,完全有可能避免這場“新冠肺炎”的沖擊。正是由于預防醫學第一道防線的失守,對臨床醫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力。
作為傳染病的這種公共衛生事件,中國有很系統的法律和制度。但為什么這次肺炎遲遲沒能如期啟動應急機制呢?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圖
毫無疑問,各級醫療機構是傳染病等公共衛生事件的最重要的報告人,但是,這個任務往往落實在醫院的保健科,而許多醫院的保健科人員缺失必要的公衛專業知識。并且報什么疾病、如何報,有時必須征求上級部門領導同意。一些部門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持觀望態度,遲遲不肯“吹哨”。
能否建立一種應急預警機制、網絡直報制度,給每個臨床一線的醫務人員發一個“哨子”,而不僅僅是保健科的幾個人。當然有人會反對,說會不會有“虛假哨聲”,成為引發烽火戲諸侯的“烏龍事件”。醫務人員都有自己的專業知識,偶爾發生幾起烏龍事件,引起社會警覺,和全社會的公共安全相比,孰大孰小呢?
新冠肺炎,提出了另外一個思考:武漢有部分病人住院困難,無法及時就醫,那么,中國的醫療資源是否緊缺呢?資料顯示,迄2018年,中國的衛生機構已經突破100萬大關,其中醫院有3.2萬個,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有1000萬張左右。和全世界任何國家相比,我們的醫療資源是不缺少的,我們缺失的是全局的調劑應急機制。在很多地方,包括武漢,很多民營的醫療機構和??漆t院在這場“戰疫”來臨期間都關門了,能否在短時間內充分征用并啟動這些醫療機構?如果再不夠,在嚴密隔離的前提下,病人運送,能否周邊省份醫療資源調劑、全國一盤棋呢?
浙江在線 圖
剛剛得知,元宵節,今天,一個“新冠肺炎”的媽媽,在醫務人員的努力下,在浙大一院生產了一個健康的“元宵寶寶”,這個消息,給了這個非常時間一個乍暖還寒的初春、一個驚喜。我突然想起了電影《無問西東》的經典細節——主人公看著那些在醫院病房剛剛出生的嬰兒,問了一句經典臺詞: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個系統的應急體系,一個捆住野獸的籠子,而不僅僅是出現幾個“打虎英雄”,我想想,這些嬰兒們還是會欣然前來的。
(作者:陳作兵,系赴湖北新冠肺炎重癥病人救治指導高級別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