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與建議
霍山縣的特色小鎮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交通閉塞信息不暢、特色產業鏈條不長、文化資源挖掘不夠、社區功能有待完善、地方配套壓力較大等諸多問題。對于下一步發展,思考建議如下:
(一)注重統籌謀劃,規劃再科學一點、步伐再穩健一點。特色小鎮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要在全省眾多特色小鎮中保持競爭力,成為佼佼者,就要保持觀念更新、理念創新、眼界開闊,立足自身資源,科學謀劃,有序推進。優化產業布局,推進高端要素的有效集聚。緊扣長江經濟帶、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等戰略舉措,堅持高端產業引領,樹牢產業鏈思維,力爭謀劃一個項目、建成一個小鎮、形成一個產業鏈,加快形成方向明確、精準聚焦、錯位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依托“一區四園”,通過集聚高端人才、高端資源和高端產品,運用互聯網+、信息智能等現代技術,大力發展高端裝備、精密鑄造等特色產業,打造一批智造小鎮。依托“西山藥庫”,充分發揮道地中藥材原產地優勢,做大做強中藥產業,在西山片區鄉鎮,打造一批康養小鎮。依托“江淮果嶺”,整合農耕文化資源,以鄉村民宿、特色美食、田園生活等元素為抓手,在東部片區鄉鎮,打造一批田園小鎮。依托“三村”,著力構建文旅融合新興業態,在東西溪、諸佛庵、單龍寺等鄉鎮,打造一批文創小鎮。強化空間整合,推進多項功能的有機融合。突出頂層設計,實行多規合一,圍繞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精而美”、文化“特而濃”要求,結合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按照A級景區標準推進各特色小鎮建設,注重產業、文化、旅游、體育和社區功能疊加,力求“一鎮一風格”“一鎮一風格”。梯次漸序推進,推進各色小鎮的有序集結。采取營前策劃前置模式,健全特色小鎮建設績效考評機制,推動全縣特色小鎮動態管理、優質發展。進一步鞏固提升上土市溫泉小鎮、霍山縣石斛小鎮建設成果,大力推進迎駕美酒小鎮創建工作,著力做好大化坪茶香小鎮、諸佛庵藝術小鎮等特色小鎮孵化培育,構建特色鮮明、相融共榮的小鎮梯隊。
(二)注重產業培育,特色再富集一點、優勢再放大一點。我縣兩個省級特色小鎮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業緣相關,建議找準三個點,促進攜手并進、聯動發展,示范帶動其他小鎮建設。找準引爆點,提升特色亮度。以華強集團溫泉小鎮項目為引爆點,按照國家旅游度假區創建標準,深挖資源豐富內涵,延展“溫泉+”產品系列,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加大品牌營銷力度,加快三期項目建設,打造大別山溫泉產業經濟群,形成溫泉小鎮強磁場,爆出霍山全域旅游新熱度。找準著力點,提升產業高度。以霍山石斛特色產業為著力點,大力實施“龍頭帶動”戰略,發揮天下澤雨、中國中藥等港資央企的帶動作用,在霍山石斛生產研發、品牌建設、市場開拓上著力,同時,積極培育九仙尊、長沖中藥材等一批骨干企業,鞏固小鎮發展“中間力量”,做大一產、做強二產、接二連三,將霍山石斛打造成為一、二、三產融合的“六次產業”,打響“中華仙草”牌。找準共振點,提升輻射廣度。以產游融合為共振點,打通溫泉小鎮至石斛小鎮快速通道,串聯兩個小鎮,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共享客源市場和利潤蛋糕,形成“旅游+養生”小鎮微循環,做到既“各美其美”又“共生共榮”,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發揮“1+1>2”效應。
(三)注重機制創新,主體再多元一點、政策再配套一點。厘清行政邊界,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特色小鎮機制“活而新”。優化政策扶持。加快出臺支持特色小鎮建設的相關指導性文件,明確土地指標、資金支持和人才扶持等支持政策。鼓勵先行先試,推動特色小鎮建設體制機制創新,打破行政區劃、屬地管理的條條框框,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三變”改革等,探索通過土地或資金入股等方式,推進農民和村集體參與小鎮建設。創新運作方式。培育引進一批龍頭企業,運用PPP、“企業主體、政府服務”、“政企合作、聯動建設”等多種模式,推動市場主體更好發揮小鎮建設主力軍作用。以縣城投公司改制轉型為契機,充分發揮其投融資、資源開發、資產經營等優勢,積極參與特色小鎮建設。完善功能配套。加強小鎮道路管網、商業設施、醫療衛生、文娛設施等配套建設,形成生活休閑、環境優美的生活圈。深化“放管服”改革,結合我縣“四最”營商環境大討論活動,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營造更加便利、更加公平、更加開放的投資營商環境,構建富有吸引力的小鎮創新創業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