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淮河生態經濟帶”“依托兩淮煤炭基地,建設高效清潔坑口電站”
“推動申能平山電廠二期建設”等戰略,對淮北市來說,都是重大機遇、重要任務、重大責任。將搶抓機遇、主動融入,發揮優勢、主動對接,強化擔當、主動作為,當好安徽省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的重要方面軍。
第一,發揮合作發展優勢,用高質量產業引領經濟轉型。一方面,合作提升傳統產業。重點推進申能淮北平山電廠二期建設,確保年底主體竣工,明年正式并網發電,全力保障長三角供電安全可靠,打造國家火電示范工程和世界綠色電力標桿。另一方面,合作推動創新發展。與上海交通大學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成立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全省首批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陶鋁新材料入選安徽省第二批重大新興產業專項,產品成功運用到“墨子號”“天宮二號”等航天航空領域,在汽車輕量化和軍工等領域應用市場廣泛。支持創新型企業與浙江大學、上海大學、等長三角高校院所共建研發平臺,目前已簽訂合作協議132項,組建產作實體7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家、技術轉移中心1家,開展重大產學研合作攻關31項。
第二,發揮生態人文優勢,用高品質環境集聚發展要素。在自然環境方面,聚焦長三角區域優質資源,邀請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和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院等一流設計單位,組織編制中心湖帶區域概念性規劃、城市風貌規劃、東部新城城市設計、朔西湖景觀規劃、科創中心等一批專項規劃。引進華東師范大學在淮設立分校,打造教育小鎮,以新理念進行規劃建設,提升城市建設品味。在社會環境方面,向張家港學習,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入選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響應《共建信用長三角宣言》,著力加強信用城市建設,新一期全國城市信用狀況監測排名,綜合信用指數在全國262個地級城市信用狀況監測中位居第6位,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之城、文明之城、信用之城。
第三,發揮互聯互通優勢,用高效率交通擴大對外開放。鐵路方面,加強與滬蘇浙的交通規劃對接,謀劃鄭徐高鐵淮北聯絡線,前年正式開通運營,3個小時內到達長三角核心城市;積極推進淮蚌合城際鐵路,爭取年內開工建設,全面聯通京滬、商合杭、合寧等重要高鐵網。水路方面,投資約10億元實施澮河航道整治工程,新建南坪港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年吞吐量達300萬噸,實現與長三角地區水上交通無縫對接。外貿方面,推動區域通關一體化,拓展“淮北海關報關、徐州機場口岸放行”“淮北屬地報關、合肥新橋機場口岸驗放”業務,去年96家企業從上海、南京、合肥等長三角口岸報關開展進出口業務,實現進出口額25.3億元。淮北海關本月正式開關運行。與上海鐵路局合作建設年設計集裝箱吞吐能力4萬標準箱的青龍山鐵路“無水港”,進出口貨物通關貨運量達6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