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又稱“管子”,安徽潁上人。2600年前,他作為齊國宰相,輔佐國君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先后主持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幫助西周王室平定內亂一次,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也被贊譽為“天下第一相”。
通讀古代典籍《管子》可以發現,管仲的決策領導力,對今天的官員仍有很多啟示。
巧借水勢,縮小貧富差距
一天,齊桓公對管仲說:“城里商人生活富裕,而城外農民生活貧困,我打算剝奪商人的財富以補貼農民,你看這么辦可行嗎?”管仲不贊同齊桓公這一做法,告訴齊桓公可以引水穿過城內商業大街,流入城外低洼濕地。齊國實施管仲的辦法不到一年,果然城外農民生活有了顯著改善,而城里商人財富也并未顯著削減。
管仲這一辦法何以如此靈驗呢?
原來,水流穿城而過,沿街飯館、肉鋪含有油水的排泄物,也就隨著流水注入城外濕地,濕地不僅水面擴大了,而且水中有了豐富食物,魚蟲也大量繁殖,各種鳥類隨之飛臨。過去郊野積水洼地,如今魚躍鳥翔,水波蕩漾,變成了一處絕佳風景。城里商人和富家子弟紛紛來此,或觀水為樂、或飲酒為樂、或彈鳥為樂、或垂釣為樂,常常日暮時分才念念不舍回城。如此一來,商人惦記著游樂,買賣都急于成交,不像往日那樣斤斤計較,常常是賤賣貴買。
相反,農民進城趕集,就能賤買貴賣。同時,城里商人和富家子弟在城外的水上游樂,極大增加了各種生活消費;而城外農民卻又可搖槳劃船、引粥賣漿等等,從城里商人和富家子弟那里獲取了一系列服務收入。城里富賈買賣收入減少了、消費支出增大了,城外農民買賣收入增加了、賺錢途徑增多了,兩相比較,皆是富賈在做減法而農民則坐享加法,一減一增之間,當然就是城外農民迅速富裕起來,城內商賈賺取暴利的日子一去不返。
【啟示】“供給側改革”是當下一個熱詞。
該詞之所以大行其道,就在于當下中國經濟出現了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等諸多問題,這些突出反映在消費側的現象,中央并沒有就事論事,而是敏銳抓住了問題的根源,從供給側發力強化改革與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促進有效供給,引領消費增長,從而有效解決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的問題。無獨有偶,管仲的決策之所以巧妙,就在于避免了桓公就事論事之法,而從“供給側”著手,通過以水穿街、制造水景之法,一則巧妙平易了城鄉之間交易所得的差距,一則巧妙增加了商賈消費和農民收入,因勢利導,聲東擊西,從而有效縮小了貧富差距。
巧借陽光,促進生產生活
一天,齊桓公對管仲說:“我看到,東西南北中五方的老百姓多是破衣爛鞋的,我想將市面上衣帛、棉布、綢緞和綿絲價格降下來,你有辦法嗎?”管仲向齊桓公建議,派人將各地集市道路旁的大樹枝葉悉數剪去,不要留下樹蔭。齊國實施管仲的辦法不到一年,果然東西南北中五方的老百姓大多數都穿上了整齊衣衫和完好鞋襪。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管仲到各地做了一番考察之后,發現五方老百姓一到集市,青年男女喜好聚集在濃蔭密林里談情說愛終日不歸,壯年男女喜好聚集在葉下樹旁舞蹈游戲終日不歸,老年男女則聚集枝前樹下高談闊論終日不歸,集市有了這“三不歸”,百姓不再操心農事,土地不得開墾以致荒蕪,五谷不得播種以致缺糧,桑麻不得植養以致缺棉少絲,絲線不得紡織以致缺布少衣,衣帛、棉布、綢緞和綿絲價格怎能不騰貴飛漲呢?把集市道路上的大樹枝葉剪掉,沒了濃蔭樹影遮蔽,在陽光暴曬下,趕集的百姓都急于完成買賣,男女老少不再群聚游戲閑聊,進而有了更多時間在田間辛勤耕作,花費更多精力操持家務,用了更多心思發家致富,市場流通加快了,農事生產增加了,家務經營用心了,百姓生活得到迅速改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啟示】農耕時代,一國之中百姓扎堆聊天、不事農商,當然是觸及國本的大事。
治國理政者攤著這類大事,如何處置應對,人們常見兩種基本方法,一種是直接干預、簡單粗暴,一種是間接調節、柔性疏導。管仲的決策之所以巧妙,就在于他沒有簡單粗暴地發號施令——“不許扎堆聊天”,而以“剪除濃蔭、借來陽光”之法,四兩撥千斤地化解了難題。齊國集市的濃蔭密林如同一個演戲的舞臺,齊國百姓也就猶如舞臺上唱念做打的生旦凈丑,管仲沒有去直接干預——“不許唱戲”,只將舞臺拆除——來了一個“釜底抽薪”,卻巧妙地將齊國的男女老少柔性地導向回歸田園、致力農商。
巧借鬼神,增加國家稅收
一天,齊桓公對管仲說:“我打算征收房屋稅。”管仲回答:“不行,這等于毀壞百姓的房屋啊!”“我打算征收人頭稅。”管仲回答:“不行,這等于壓抑百姓情欲啊!”“我打算征收牲畜稅。”管仲回答:“不行,這等于宰殺百姓幼畜啊!”“我打算征收樹木稅。”管仲回答:“不可,這等于砍伐林木啊!”桓公的提議被管仲多次否決,顯然大為不滿,氣哼哼地說:“那么,我征收什么稅才行呢?”管仲回答:“請大王向鬼神征稅。”
齊桓公乍一聽這個建議,責怪管仲:連向百姓的房屋、人頭、牲畜、樹木征收稅賦都不許可,那么,向鬼神征收稅賦豈不更是兒戲嗎?顯然,齊桓公沒有明白向鬼神征稅的奧妙。
原來,管仲深知:齊桓公的征稅辦法一旦施行,征收房屋稅,百姓必然拆屋毀房;征收人頭稅,百姓必然少生娃娃;征收牲畜稅,百姓必然宰殺幼畜;征收樹木稅,百姓必然毀林伐木。因此,管仲建議將堯的五大功臣立為齊國祭祀對象,明確規定:春祭敬獻蘭花,秋祭敬獻新谷;春祭、秋祭的菜肴祭品,敬獻生魚曬制的魚干。管仲之謀的奧妙在于:國家祭祀五大功臣,既使齊國百姓勿忘先賢,從而極大推行了禮儀教化;又因人們春祭用花、秋祭用谷,使得蘭花與新谷價格高企,從而有效促進了農商。而春祭、秋祭要用魚干,齊國三面臨海,此舉必然促進漁業生產。管仲之法推行之后,果然,齊國原有的蘭花稅、谷物稅和生魚稅陡然增加了百倍。只此一舉,增加了稅收、促進了生產、推行了教化,可謂一舉三得!
【啟示】利弊相隨,凡事皆然。
治國理政者必須深刻認知此點,每每決策之時一定要反復斟酌、權衡利弊,切不可頭腦發熱,卻往往忽視了興一利,所含之弊則如影相隨。顯然,齊國稅賦收入不足、財政捉襟見肘,桓公解決這一困局時,也就只見征收房屋、人頭、牲畜、樹木稅賦之利——簡便、速效,卻忽視了隨之而來的種種弊端。而管仲的決策之所以巧妙,就在于他能夠充分認知凡事利弊相隨的道理,在治國理政過程中,每每決策之時總是注重利弊權衡,善于運用智慧和謀略,從而找到于情于理最有利于解決難題的方法,于人于事最有利于獲得成功的途徑。
大道相通。管仲曾對齊桓公說過:治國理政必須合宜乘勢從而于事有利,必須善謀權變從而辦事得功。難怪太史公司馬遷盛贊管仲是一位充滿智慧、多謀善斷,善于“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的偉大政治家。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領導科學研究中心秘書長 劉志偉